新闻动态
News
行业新闻

芳香防疫——中国古代的抗疫智慧

2022年05月09日中外香料香精第一资讯浏览量:0

《松峰说疫》为温病通论著作,全书分为六卷,清代刘奎著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继吴又可《温疫论》之后强调了瘟疫之名义,总分为瘟疫、寒疫、杂疫三类,提出治疫症最宜通变、“瘟疫不可先定方”的主张,首倡瘟疫统治八法,不仅阐发了《温疫论》之下法,而且对汗、下、清、和、补等五法的临床应用均阐明理、法、方、药及应用注意事项,突出辨证论治精神,并且所设方药实用便宜,补本草之所未备,其说独有见地,遂成一家之言。

芳香防疫——中国古代的抗疫智慧

《松峰说疫》为清代齐鲁医家刘奎撰写,是一部较为系统全面论述瘟疫病因、病机、诊断以及防治方法的中医学疫病专著。该书博采前贤瘟疫之论,广收民间治疫验方,参合临证诊疗经验,论理精详,内容丰富。

刘奎,字文甫,自号松峰山人,山东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县)人,约生于雍正末年,卒于嘉庆初年。出身于官宦世家,幼习儒术,少随其父南北宦游,晋接名贤,而博学多闻,善古文诗词。其父一生为官,并以医术见长,常于公务之余为人治病。刘奎受其父影响,取家藏岐黄书纵览之,颇有会心之处,后因仕途不成,遂弃举子业,而专攻医学,穷究《灵枢》、《素问》、《伤寒论》,慨仲景而下,各家继承,著书立说纷纭,独瘟疫一枝,略而不讲,间有谈及亦寥寥数语,非精不详,无所指归。刘氏拜服吴又可《温疫论》卓见精识、独辟蹊径,故以其为宗,潜心研习。广泛比较分析前人论疫之论,收集民间效验治方,总结出对瘟疫的进一步认识,著成《松峰说疫》一书以明瘟疫治法。其著作除《松峰说疫》外, 刘奎还著有《濯西救急简方》、《松峰医话 》、《景岳全书节文》、《四大家医粹》等书。

芳香防疫——中国古代的抗疫智慧

《松峰说疫》共分六卷。卷一曰“述古”,广采前人有关瘟疫的论述,以明其学有渊源。卷二曰“论治”,先列总论十二条,详论瘟疫名义、立方用药、舍病治因等,次举瘟疫统治八法、瘟疫六经治法、瘟疫杂症治略,并设杂症简方及应用药。卷三曰“杂疫”,其中广收清代民间俗谚之各种疫症,析为七十二症。并谓“其命名也,皆出自经史子集,名山石室,并良医口授,试之而历有奇效,方敢笔之于书”,并各附有简便良方。这部分内容在现存的其他瘟疫论著中均未有如此详细的记述。卷四曰“辨疑”,共列一十四条,对前人关于疫者之论,就自己有所心得者详为辨析。卷五曰“诸方”,设避瘟方、除瘟方二大门类,载方一百二十余首。其中有采自前人治瘟之方,有自己裁定之方,并各附有方药症治。卷六曰“运气”,是尊《内经》“人与天地相参”之思想,分析疫病的发生规律,主要论述了“五运天时民病”“六气天时民病”“五运五郁天时民病”,对自然气候的变化与瘟疫的发生关系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芳香防疫——中国古代的抗疫智慧

在《山海经》有“浮山有草麻,叶方茎赤花黑。实臭如蘼芜,名曰薰草,佩之可以已疠。”的记载,《黄帝内经》有“治之以兰,除其陈气”的认识。《松峰说疫》中大量记载了焚香、佩香、沐香、服香等预防瘟疫的芳香疗法,对传染病、流行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芳香防疫——中国古代的抗疫智慧

焚香祛疫

芳香防疫——中国古代的抗疫智慧

焚香在中国由来已久,自从东汉香料传入以来,古人就焚香驱逐蚊虫,净化空气,预防疫病。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多个装有辛夷、花椒、佩兰等香药的香囊、熏炉、香枕,可见当时的人们用香药来清洁环境、防治疾病已经成为一种习俗。明代著名养生家高濂在他的《遵生八笺》中早已提到:榻前时焚苍朮诸香,勿令污秽,以辟不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在疫气大行之时,可在室内用苍术、艾叶、丁香等药熏烟,为空气消毒。焚药香不仅可以可净化空气,亦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刘奎在《松峰说疫·述古》中记载了因焚降真香而得免遭染疫的切身体会。古人焚香选用的中药种类丰富,常见的有白芷、苍朮、艾叶、木香、沉香、檀香等。《黄帝内经》《温病条辩》《千金方》《伤寒论》等都有用熏香来防治瘟疫的记载。《太平圣惠方》记录了多种香疗防疫的方法。

 《松峰说疫·诸方·避瘟方》记载了烧丁香避瘟、焚木香去恶气、烧降真香避天行时气等运用单味中药焚香祛疫的内容。刘奎于诸香药中最为推崇降真香,言:“房中不可烧诸香,只宜焚降真。诸香燥烈,降香除邪”。

《松峰说疫》中收录了大量焚香祛疫的方剂,如刘奎自拟“苍降反魂香”一方,以苍术、降真香各等分,研末,揉入艾叶内,以绵纸卷筒包裹,烧之能除秽祛疫。还有“烧之能避一切秽恶邪气”的避瘟丹、“正月初一平旦,焚一炷避除一岁瘟疫邪气”的神圣避瘟丹、“五六月,终日焚之,可以避瘟”的太苍公避瘟丹、“避瘟疫,杀一切魑魅魍魉”的李子建杀鬼丸等诸多焚香避疫方剂。

现代研究证实,苍朮、艾叶能抑制或杀死空气中一些致病微生物。现代许多医学专家也认为,用艾叶、白芷、苍朮、黄柏、羌活、石菖蒲、山奈、皂角刺、大黄、草果、檀香等芳香化浊药物在居室内点燃或熏蒸,可芳香化浊、温经散寒、净化空气,对流行性病毒感冒等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香药大都具有芳香化湿、通经开窍、芳化和中、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公共场所集体预防或居室内空气消毒,既能辟秽,又能化湿以消除疫毒。

香方1、避瘟丹

取乳香、苍朮、细辛、生草、川芎、降真、白檀、枣肉丸,焚烧。烧之避瘟邪气。

香方2、逼虫香

组成:茅香一两五钱,细辛一两五钱,零陵香一钱三分,山柰一两,川椒二两五钱,藿香一钱六分,千金草三钱六分,莪术一两七钱三分,共研成粗末。

主治:此药凡遇四时不正,瘟疫流行,宜常焚烧此香,则不致传染。多烧碎末,可以避邪避瘟。空室久无人住,则积湿容易侵入。预制此香烧之,可以远害。

出处:《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卷二》

佩香避疫

芳香防疫——中国古代的抗疫智慧

  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诗句,说明以江篱、辟芷、秋兰等香草香料为制作香囊的充填物。2000多年前的汉代,人们将香料装于枕头、香囊和熏炉之中,从而起芳香避秽、清新空气的功效。中国古代有随身佩戴香料的习惯,因其方便性,在古代瘟疫流行期间被广泛应用。《理瀹骈文·六淫》载:“今苏州同仁堂刊送辟瘟散佩方,皆岐伯咽金丹解疫法也,盖改咽而为佩矣”,即将服用的药物随身佩戴,更为简捷。

 《松峰说疫·除秽》中第一首方剂,即为刘奎自拟“除秽靖瘟丹”。方中用苍术、降真香、川芎、大黄、细辛、鬼箭羽、羌活、甘草、草乌等35味中药研磨成末,按照约二三钱的剂量装入绛囊之中,全家佩戴,随时嗅闻香气,以达到“已病易愈,未病不染”的效果。书中还收录了大量中药佩香辟瘟处方,如《肘后备急方》的太乙流金散、老君神明散、藜芦散等。

将芳香药末装入香囊中,佩挂于胸前,借药气味挥发可以防治疾病。中医强调治未病,「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几层涵义。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在于道法自然、平衡阴阳,通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香药香囊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正是利用了传统的鼻嗅给药方法,借芳香性药物的清气之正,鼓舞人体之正气,辟除秽浊之邪气,使正气渐复,机体免疫力增强。

佩戴香囊,不仅是一种风俗,这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传统中医认为天气湿温,细菌容易滋生的时候,佩戴香囊则有杀菌和提高身体抵抗力的作用。现代认为香囊可以刺激鼻黏膜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提高,使得病毒在鼻黏膜及呼吸黏膜上不易存活,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抗体分子,在人体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线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起免疫作用,从而认为佩戴香包可以通过增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起到一定的预防流行性病毒的部分作用。

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运用中医香包配合其他措施对1176人进行非典型肺炎的预防观察,结果无一人感染。

防病香囊当以芳香辟秽解毒为原则,可选用藿香、苍朮、白芷、草果、菖蒲、艾叶、冰片等制成香袋,佩挂胸前,常闻香包,晚上放在枕边。

香方:辟瘟囊

香药:羌活、大黄、柴胡、苍朮、细辛、吴萸各等份,共研细末,用红色香囊盛之,佩于胸前,用于预防瘟疫。

出处:《理瀹骈文》

沐香傅粉

芳香防疫——中国古代的抗疫智慧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开始用芳香的植物煎水沐浴,屈原《九歌》:“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宋玉《神女赋》:“沐兰泽,含若芳” 。古人所浴之兰,非兰花而是菊科佩兰,古称为“兰草”,有很好的药用养生价值。

以兰草煎水沐浴,可避秽驱邪,令人泌爽馨香,润养肌肤,是古时卫生防疫的一种。以现代医学观之,兰草含挥发油,可杀菌抑菌,用以煎汤沐浴有很好的保健功效。宋太宗赵炅曾作诗《逍遥咏》,描写浴香汤的感受:

香汤沐浴更斋清,运动形躯四体轻;

魔鬼自然生怕怖,神魂必定转安宁。

从无入有皆真实,去住何难妙最精。

五行聚散归一体,灵源不用苦煎烹。

用香汤沐浴能使人身心清净,解除人身上的郁结,不仅可以获得感官上的享受,而且还能放松精神,沐浴后精神及身体都格外轻松愉悦。

中药药浴疗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即有记载。运用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沐浴更能够发挥祛秽清洁的作用,如:李时珍《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瘟疫》曰:“白茅香、茅香、兰草,并煎汤浴,辟疫气”。中药药浴疗法也是道家修炼养生之法,被称之为“沐香”“香汤沐浴”。《三皇经》有用五香汤沐浴辟恶的记载。

《松峰说疫·诸方·避瘟方》载有煎汤沐浴祛秽避瘟的方剂,如“于谷雨以后,用川芎、苍术、白芷、藁本、零陵香各等分,煎水沐浴三次,以泄其汗,汗出臭者无病”。

古人在沐浴后,还会涂抹各种香药配制的傅身香粉,以此来护肤、芳香身体,宋人贺铸《小重山》:“薄晚具兰汤,雪肌英粉腻,更生香”。在宋人洪刍所作《香谱》中,记有一首“傅身香粉”的配方:

英粉( 另研)、青木香、麻黄根、附子( 炮)、甘松、藿香、零陵香各等分,右件除英粉外,同捣罗为末,以生绢袋盛,浴罢傅身。

傅身香粉的制法简单,将“英粉”(用粟米研制而成的精细化妆粉)与中药、香料的细末搀和在一起即可,浴后涂抹能起到爽身止汗,遮除汗味,香肌美容的作用。

熏衣祛秽

芳香防疫——中国古代的抗疫智慧

除了浴香汤、傅香粉让身体清洁芳香,古人还会用香料将衣服熏的芳香沁人,王建有首《宫词》描写宫妃雨天入浴要更换秋衣,服侍宫妃的宫人在一旁殷勤地为其熏衣的情景:

雨入珠帘满殿凉,避风新出玉盆汤。

内人恐要秋衣着,不住熏笼换好香。

古时熏衣可用单味沉香,元稹《白衣裳》:“藕丝衫子柳花裙,空著沈香慢火熏”也可用各种香料调制的合香,苏轼《次韵和王巩》 :“熏衣渐叹衙香少,拥髻遥怜夜语清”。

苏轼诗中提到的“衙香”,是以沉香、檀香等香料调配的熏衣香,在宋人陈敬所著《陈氏香谱》中,记有“熏衣衙香”的配方:

生沉香(剉)、栈香各六两(剉)、 檀香(剉,腊茶清炒)、生牙硝各十二两、生龙脑(研)、麝香各九两(研)、甲香六两(炭灰煑二日,洗浄再加酒蜜同煑干)、 白蜜(比香斤加倍用炼熟),右为末,研入脑、麝,以蜜捜和令匀,烧熏如常法。

古时的熏衣香分为干香方与湿香方两类,这首熏衣衙香就属于湿香方,是把配香所用香料捣成粉末,然后以蜜调和,干湿得当,放入熏笼中焚烧熏衣。陆游《雨中作》:“积润画图昏素壁,渍香衣帻覆熏笼”。

熏衣干香方,也叫“裛衣香”,把香料研成细末,然后以绢袋盛放,放入衣柜中或随身佩戴,让香味自然地沾上衣服。

古人所用的熏衣干香类型很丰富,有各种香味,有以文人为名的“荀令十里香”,还有模拟各种花香味的熏衣香,陈敬《陈氏香谱》载“梅花衣香”:

零陵香、甘松、白檀、茴香已上各五钱,丁香、木香各一钱,右同为粗末,入龙脑少许,贮囊中。

梅花衣香是用檀香、零陵香、甘松等香药模拟梅花的香韵,其香味是神似多过形似。将香囊系于腰间,或系于肘臂下、藏在袖子中,举手投足之间,香气时浓时淡,这种温婉的香气让人留恋不舍。

服香防病

芳香防疫——中国古代的抗疫智慧

面对疫情,药物必不可少。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一书,载方113个。该书对于后世方剂学的发展,诸如药物配伍及加减变化的原则等都有着深远影响。其中许多著名方剂在现代卫生保健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例如:治疗乙型脑炎的白虎汤,治疗肺炎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胆道蛔虫的乌梅丸,治疗痢疾的白头翁汤,治疗急性黄疽型肝炎的茵陈蒿汤,治疗心律不齐的炙甘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栝萎薤白白酒汤等,都是临床中常用的良方。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书中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的方剂。

苏轼在《与王敏仲书》中提到治疗瘴疫方为:“用姜、葱、豉三物,浓煮热呷,无不效者。”《宋史·外国·吐蕃》中提到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六谷吐蕃的铎督部族发生疾疫,宋廷提供的治疫药物为白龙脑、犀角、硫磺、安息香、白石英等76种。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的一则事例,所用治疫药物为柏叶。《靖康纪闻》中记载的治疫药方为黑豆汤,其方为:“黑豆二钱(令炒香熟)、甘草二寸(炒黄色),二味以水二煎一盏,时时服之自愈。”元人笔记《辍耕录》中记载,元朝初年,元军发生疾疫,以大黄疗治,所活近万人。

芳香逐秽,宣解疫疠是疫病治疗大法,如《临证指南医案》载:“夫疫为秽浊之气,古人所以饮芳香,采兰草者,重涤秽也”。而未病之时,服用芳香逐秽之药,可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刘奎云:“治法于未病前,预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

《松峰说疫·诸方·避瘟方》有大量由芳香药组成用来预防瘟疫的方剂,其中“福建香茶饼”一方很适合现代日常代茶饮用。方以沉香、白檀、儿茶、粉甘草、麝香、冰片等药共为细末,糯米汤调,丸黍米大,噙化,“能避一切瘴气瘟疫,伤寒秽气”。《辨疫琐言》中也记载了用于疫病预防的三味较易得,可供日常代茶饮用的中药,即:荷叶、省头草、芽茶。这三味药均气味清芳,可透膜逐邪。《本草纲目》载大蒜气味浓烈,可辟瘟疫。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蒜能够动物机体对抗细菌、病毒等的免疫应答,增强免疫能力。

《内经》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松峰说疫》记载了大量运用芳香疗法防控瘟疫的内容,希望能够为现代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一些参考。

关联香精

服务热线

177-5061-9273

添加微信咨询

添加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