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77-5061-9273
甘草的经史子集与文化价值——“调和国老意,香微甘草花”
秋尽。叶翦红绡,砌菊遗金粉。雁字一行来,还有边庭信。
飘散露华清风紧。动翠幕,晓寒犹嫩,中酒残妆慵整顿。聚两眉离恨。
这首《甘草子》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作品,描写初冬时节闺中人对征夫的思念之情。词牌《甘草子》原本可能是吟咏中药甘草,也可能是吟咏甘州之草。然而,以甘州为代表的西北地区,正好是甘草的主产区,故描写甘草的文学作品,多和甘州有关,如贯休《古塞上曲》:“赤落蒲桃叶,香微甘草花。不堪登陇望,白日又西斜。地角天涯外,人号鬼哭边。大河流败卒,寒日下苍烟。”诗中描写甘陇风貌,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就是葡萄和甘草。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濬描写甘草说:“余以五月按兵塞外,道傍辙中,皆甘草也。谛叶玩花,郗车载之。闻甘、凉诸郡尤肥壮,或有以为杖者。盖其地沙浮土松,根荄直下可数尺,年久则巨耳。”可见当时甘凉诸郡的甘草最为道地,名气最大。
“国老”甘草
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
“国老”,即帝师之称。把甘草推崇为药之帝师,其原因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释:“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在医圣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中有这样的记载,“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意思是如果出现咽喉疼痛而且属于中医认为的少阴病的情况时,可以服用甘草水来治疗,可见甘草是一味很好的利咽喉、止疼痛的草药。但甘草的作用远不止这些。
《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甘草味甘,微寒,归心、肺、脾、胃经,在中医院校《中药学》教材中,甘草同人参、黄芪等药同类,均归类于补气药中,可见甘草适用于虚人,以补虚为主,
具体说来,其作用有补心脾气,止咳祛痰平喘,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所谓调和药性,指的是方剂配伍中,如果加入一味甘草,就可以降低某些药物的毒性(偏性),而且甘草味甜,可以加强汤药的口感,所以甘草又有“和事佬”之称。
甘草入药渊源长
甘草自古便是极为重要的中药材。上古时期,将甘草称为“苷”,《说文解字》载:“苷,甘草也。从艸,从甘,会意。甘亦声。”说明的造字之始,人们便认识了味道甘甜纯正的甘草。《诗经·唐风·采苓》云:“采苓采苓,首阳之巅。”对于其中的“苓”,晋代郭璞认为是甘草,沈括认为是黄药,但吴其濬仍旧认为是甘草。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说:“今夫地黄主属骨,而甘草主生肉之药也”,将地黄和甘草并称,且明确指出了甘草的药效。
《神农本草经》将甘草列为上品,载其“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东汉时期,甘草成为最为常用的中药材,《本草疏证》说:“《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名医别录》进一步认识了甘草的功用,称其“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陶弘景更是对甘草推崇又加,将甘草称为“国老”,言:“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因为甘草“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故成书于三国的《广雅》将甘草称为“美丹”,甘草成为优质(美)丹药的代称。此外,甘草还有美草、蜜甘、蜜草、蕗草、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等别名。
甘草属补气类中药,性味甘、平,归脾、胃、心、肺经,具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食少、腹痛便溏、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脏躁、四肢挛急疼痛、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的治疗。
国老调和济药方
“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老臣与主说从头。刘备本是靖王的后,汉帝玄孙一脉留。他有个二弟汉寿亭侯,青龙偃月神鬼皆愁,白马坡前诛文丑,在古城曾斩过老蔡阳的头。”(京剧《龙凤呈祥》中乔国老唱段)在京剧《龙凤呈祥》中,孙权为得到荆州,同周瑜定下美人计,诓刘备过江招亲,幸得位高权重的乔国老居中调和:在吴国太前为刘备说尽好话,劝她同意婚事;劝孙权去掉杀心,以孙刘联盟大计为重;为刘备送去“乌须药”,提醒他小心埋伏。最终,刘备才娶得孙尚香,龙凤呈祥,故事圆满结局。甘草就如同药物中的乔国老,能去除药物异味、降低药物毒性、平缓药物药性、增加药物疗效,调和方中诸药的过与不及,最终平稳圆满治疗疾病。
自陶弘景首述甘草国老之功,后世医家论述不绝。甄权说:“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李杲认为:“(甘草)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李时珍说:“甘草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谓药中之良相也。”《本草疏证》详细论证了甘草的调和之功:“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凡药之散者,外而不内(如麻黄、桂枝、青龙、柴胡、葛根等汤);攻者,下而不上(如调胃承气、桃仁承气、大黄甘草等汤);温者,燥而不濡(四逆、吴茱萸等汤);清者,冽而不和(白虎、竹叶石膏等汤);杂者,众而不群(诸泻心汤、乌梅圆等);毒者,暴而无制(乌梅汤、大黄蟅虫丸等),若无甘草调剂其间,遂其往而不返,以为行险侥幸之计,不异于破釜沉舟,可胜而不可不胜,讵诚决胜之道耶?”
甘草调和诸药的作用广为传颂,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有描写。在《喻世明言·张古老种瓜娶文女》中,开生药铺的申公夸赞甘草说:“好甘草!性平无毒,能随诸药之性,解金石草木之毒,市语叫做国老。”明代陆粲《庚巳编》记载,一天早晨,御医盛寅在御药房突感昏倒,不省人事。一位民间医生闻讯后,用甘草浓煎后令其服下,没多便苏醒过来。这位医生解释说:盛御医中了诸药之毒而昏倒。甘草能调和诸药之性、解百药之毒,故服用甘草水后便可苏醒。
诗意甘草功用广
“美草将为杖,孤生马岭危。难从荷筱叟,宁入化龙陂。去与秦人采,来扶楚客衰。药中称国老,我懒岂能医。”(梅尧臣《司马君实遗甘草杖》)司马光将一根硕大的甘草作为礼物送给梅尧臣,希望甘草像怪拐杖一样,帮助其补益元气,预防衰老。甘草能补益心气,益气复脉,《伤寒类要》单用甘草治疗伤寒耗伤心气之心悸、脉结代。
“九土精英色正黄,药中甘草入诸方。部分上下俱无犯,性适寒温两不妨。梢止阴茎频作痛,节医痈肿苦为殃。呕家酒客均当忌,炙则微温生便凉。”(赵瑾叔《本草诗·甘草》)甘草色黄味甘,禀土中冲和之阳气以生,无毒,入脾经,故《名医别录》称之为“九土之精”。甘草善入中焦,具有补益脾气之功,与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等配伍,可治疗脾气虚弱、倦怠乏力,如四君子汤、理中丸。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泉回浅石依高柳,迳转垂藤间绿筠。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柳宗元《从崔中丞过卢少府郊居》)柳宗元被贬永州,去拜访住在城郊的卢少府,但见庭院中种植着甘草等药材,在院中练习一番五禽戏,看见鸥鸟也倍感亲切。甘草气平,禀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是止咳、祛痰、平喘的最为常用的药材。
“朝庭数擢贤,旋占凌霄路。自是郁陶人,险难无移处。也知没药疗饥寒,食薄何相误。大幅纸连粘,甘草归田赋。”(陈亚《生查子》)甘草味甘能缓急,善于缓急止痛。《伤寒论》中的芍药甘草汤,用白芍药、炙甘草各四两煎服,可治疗脾虚肝旺的脘腹挛急作痛或阴血不足之四肢挛急作痛。甘草配伍乌贼骨,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双盘锦带丁香结,窄袖春衫甘草黄。”(黄庭坚《再和元礼春怀十首》)甘草单用与地丁、连翘、蒲公英等配伍,可治疗热毒疮疡。徐大椿说:“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也。”甘草大剂量服用或小量长期服用,可出现水肿、四肢无力、痉挛麻木、头晕、头痛、血压升高、低血钾等不良反应。甘草不宜与甘遂、大戟、芫花、海藻同用。湿浊中阻而脘腹胀满、呕吐及水肿者禁服甘草。
“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嚅为伊耽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冯梦龙《桂枝儿》)甘草根或根茎内充填有棕黑色树脂状物质的部分称甘草节,味甘,生用性凉,炙用性温,归心、脾、胃经,具有解毒、利咽、和中的功效,用于用于痈疽疮毒、咽喉肿痛的治疗。甘草根茎上端的芦头部分称甘草头,性味甘、微寒,归肝、胃经,具有活血解毒、缩尿止遗的功效,用于痈肿、小儿遗尿的治疗。甘草根的末梢部分或细根称甘草梢,性味甘、寒,归心、肝、脾经,具有泻火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小便短少、阴茎中疼痛、胸中积热的治疗。
甘草(英文名:Licorice,学名:Radix Glycyrrhiza),甘草是临床最常应用的药品之一。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是一种补益中草药。生甘草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性;炙甘草能补脾益气。除药用之外,食品上也大量用甘草做糕点添加剂,它的甜度是蔗糖的百倍。甘草喜阳光充沛,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
甘草的别名很多,如:国老,国老草,蜜草,蜜甘,美草,棒草,甜甘草,甜草,甜草根,甜根子,红甘草,粉甘草,粉草,蕗草,灵通,主人,大嗷,偷蜜珊瑚肉等。
甘草含有很多化学成分,但以甘草甜素(Glycyrrhizin),甘草次酸(glycyrrhertinic acid)为主。
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国老」,即帝师之称。把甘草推崇为药之「帝师」,其原因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释:「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甘草(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英语:Licorice),又名乌拉尔甘草、生草、生甘草、粉草、粉甘草、灸草、国老、甜草根,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豆科。
形态
甘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70厘米,茎直立,根呈圆柱状,直径有3-4公分,巨大的则有5-6公分,高一米多,最长者达3-4米。单数羽状复叶;夏季开紫色蝶状花,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长5~12厘米,长1.5~2.2厘米。荚果线状长圆形,宽0.6~0.8厘米,弯曲成镰刀状或环状,有褐色腺状刺。
叶长5-20厘米,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两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叶柄密被褐色腺点和短柔毛;小叶5-17枚,卵形、长卵形或近圆形,长1.5-5厘米,宽0.8-3厘米,上面暗绿色,下面绿色,两面均密被黄褐色腺点及短柔毛,顶端钝,具短尖,基部圆,边缘全缘或微呈波状,多少反卷。
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花,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4毫米,褐色,膜质,外面被黄色腺点和短柔毛;花萼钟状,长7-14毫米,密被黄色腺点及短柔毛,基部偏斜并膨大呈囊状,萼齿5,与萼筒近等长,上部2齿大部分连合;花冠紫色、白色或黄色,长10-24毫米,旗瓣长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短于翼瓣; 子房 密被刺毛状腺体。
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密集成球,密生瘤状突起和刺毛状腺体。种子3-11,暗绿色,圆形或肾形,长约3毫米。花期6-8月,果期7-10月。
分布
甘草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药用
甘草的干燥根及地下根状茎,在中医学中被临床运用于滋润缓和,中和烈药,解毒、镇痛、解痉、矫味、镇咳袪痰等。也可以用于慢性咽喉炎的辅助治疗。在方剂中常作为佐使药。
甘草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用途广泛,有「十方九草」之说。它的名称很多。《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五世纪名医陶弘景称之为「国老」和「众药之王」。维吾尔语称「曲曲不牙」即甜棍之意。
中医学认为甘草性平,味甘,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炙甘草)之别。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甘草也是人丹的主要原料之一。
目前药房中甘草分生用、蜜炙两种,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比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都可以;炙甘草性温,偏于补气补虚。
《本草纲目》:“甘草外赤中黄,包兼坤离,味浓气薄,资金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善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故甘草之调和药性乃因其主土气而同兼离火。
成分
甘草甜素(glycyrrhizin)、甘草酸(glycyrrhinic acid)、甘草次酸(glycyrrhetic acid,glycyrrhetinic acid)、甘草黄甙(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素(liquiritigenin)、甘草苦甙(glycyamarin)、异甘草黄甙(iso-liquiritin)、二羟基甘草次酸(dihydroxyglycyrrhetic acid,即grabric acid)、甘草西定(licoricidin)、甘草醇(glycyrol)、5-0-甲基甘草醇(5-0-methyl glycerol)、异甘草醇(iso-glycyrol)
甘草酸,一种萜。分子式C42H62O16。又称甘草甜素。为甘草次酸的二葡萄糖醛苷(见苷),是甘草的甜味成分,存在于甘草属植物中,在乙酸中结成片状或棱柱状晶体。在220℃分解。溶于水。甘草次酸分子式C30H46O4。有两种同质异晶体。熔点分别为300~304℃和287~293℃,比旋光〔α〕D+163°。溶于乙醇。
药理性质:具有抗炎、抗病毒,和保肝解毒及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由于甘草酸有糖皮质激素样药理作用而无严重不良反应,临床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肝炎、支气管炎和艾滋病,还具有抗癌防癌、干扰素诱生剂及细胞免疫调节剂等功能。
甘草酸具有降血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毒副作用
长期或大剂量服用甘草可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水肿、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损伤、肌肉无力。有临床报导,长期超剂量口服复方甘草片导致过敏性休克、药疹、低血钾、过敏性喉头水肿、成年男子阴茎缩小、阴毛脱落、睪丸萎缩至蚕豆大小、婴儿急性呼吸衰竭、新生儿中毒。这很可能是因为甘草本身含有一种异黄酮类的植物雌激素,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系统,令精液内的睪丸酮水平下降,不过具体影响身体的份量有多少并不清楚。然而,在传统中医药里,甘草亦有用于减低男性的性冲动。
甘草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精制糖果(salmiakki)、蜜饯和口香糖。甘草浸膏是制造巧克力的乳化剂,还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及香味,提高黑啤酒的稠度和色泽,制作某些软性饮料和甜酒;香烟矫味。在化工、印染工业中,甘草也广有用途。
甘草首见于《本经》,又名美草、密甘(《本经》),蜜草(《名医别录》),国老(陶弘景),灵通(《记事珠》)等,在内蒙古中部又称甜草苗。
作为中药甘草的同属植物
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分布于新疆。根成分与甘草相似。
胀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根在当地与甘草及光甘草均作甘草入药。分布于新疆及甘肃西北部。
黄甘草 Glycyrrhiza kanscensis Chang et Pang, mss.,分布于甘肃及新疆。质地较甘草稍次。
甘草的药理作用
甘草是中医临床最常应用的药品之一。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是一种补益中草药。生甘草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性﹔炙甘草能补脾益气。
甘草作用诸多。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外,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甘草天生性甘平,药性和缓,与寒热补泻各类药物通用,能缓和烈性或减轻毒副作用,有调和百药之功。纵观抗疫药方剂,多用清解祛湿之品,药性稍显峻猛,甘草调和诸药是抗疫方剂中频繁上镜的原因之一。甘草本身亦有润肺止咳、祛痰生津之功,清热泻火解毒之效,可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疮毒等。能缓解疫情中多发症状也是其在抗疫方中受重视的又一原因。
现代药理学发现,甘草有抗炎和抗变态反应的功效,因此在西医临床上主要作为缓和剂,缓解咳嗽,祛痰,治疗咽痛喉炎。甘草可提取甘草甜素,还可提取甘草甙或甘草次酸,这些成分有脱氧皮质酮类作用,对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有良好功效。甘草制剂还能促进胃部黏液形成和分泌,延长上皮细胞寿命,有抗炎活性。甘草的解毒功能,主要是甘草酸分解的葡萄糖醛酸与毒素发生反应的结果。
实验证明,甘草及各种制剂能消除或降低氯化铵、组织胺、水合氯醛、苯砷、升汞的毒性﹔对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也有一定的解毒作用。甘草经水解后可释出葡萄糖醛酸与含有羟基或羧基的毒物结合解毒。此外,甘草甜素对毒物有吸附作用,其解毒作用与吸附率成正比关系。与药用炭一样,在胃内吸附毒物,减少毒物吸收而起到解毒。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次酸在体外对金葡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及滴虫均有抑制作用。甘草次酸在试管内能增强小檗碱抑制金葡菌的作用。甘草制剂对多种皮肤炎症及皮肤过敏性疾患均有一定疗效,如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湿疹、皮炎皮疹等。用于眼科治疗疱疹性结膜炎、巩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等亦取得较好疗效。对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一定效果。此外,甘草还具有抗溃疡、抗炎症、降血脂以及镇痛、解痉等功效。
新冠病毒本身不会直接导致组织器官损伤,但病毒在繁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和氧自由基,损伤靶向器官比如肺部,导致呼吸衰竭。科研人员及临床医生迫切想寻找一个物质,既能够抗炎症风暴,又不抑制免疫,最后找到了甘草酸,也为缓解此次疫情症状作出了贡献。
【名称】 甘草
【拼音】 Gancao
【英文】 Liquorice Root
【拉丁】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类别】 根及根茎类
【来源】 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 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新疆、宁夏等地。
【性状】 圆柱形,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根茎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饮片为斜切片。
【品质】 以皮细紧、色红棕、质坚实、断面色黄白、粉性足者为佳。
【性味】 甘,平。
【功效】 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炙品】 炙甘草: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质稍黏,具焦香气,味甜。性味甘、平。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注解】 “菊花心”: 指药材断面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呈放射状纹理,形似开放的菊花。
【横切面】 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栓内层较窄。韧皮部射线宽广,多弯曲,常现裂隙;纤维多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木质部射线宽3~5列细胞;导管较多,木纤维成束,周围薄壁细胞亦含草酸钙方晶(晶鞘纤维)。根中心无髓;根茎中心有髓。
甘草的应用
甘草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外,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医用方面,甘草很适合于瘦人服用,尤其是肌肉瘦削无力甚至萎缩,都是应用甘草的指征,这是因为中医学理论有“脾主肌肉”一说,肌肉瘦削等症状均是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导致的,而甘草恰恰是补脾佳药,所以甘草是瘦人诸多药食同源的选择之一。
另外对于心悸、心慌的病人,甘草更是汤药中不可缺少的,如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炙甘草汤,“脉结代,心动悸”相当于现在的心律失常,其中炙甘草的量用到四两,对于缓解心慌、心悸是有帮助的,当然对于紧张、焦虑或受外界刺激所引起的心悸心慌另当别论,这时就要疏肝解郁了。
市面上也有很多甘草制成的零食,如甘草杏、甘草橄榄、甘草话梅、甘草糖……均取甘草生津补虚的作用。甘者令人中满,故易水肿(眼胞、下肢等)的人群不适宜服用甘草。
食疗方
甘麦大枣馒头
材料:大枣100g,生甘草50g,面粉500-1000g。
做法:生甘草煮水去渣,和面,大枣100g做枣泥,掺入面中,揉至表面光滑。盖布发酵,发酵后揉匀排掉气体,制成圆形面坯。蒸好后即可食用。
甘麦大枣馒头对于一些无故悲伤、动辄哭泣或精神压力大的女性有效,她们往往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烦躁、紧张又莫名悲伤,这时,不妨试试甘麦大枣馒头。
注意事项
1.本品有助湿壅气之弊,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用。
2.大剂量久服可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
3.服用含甘草制剂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服用,服药期间若有任何不适,停药并及时就诊。
4.本品对附子等多种药物和食物所致中毒,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对于药物或食物中毒的患者,在积极送医院抢救的同时,可用本品辅助解毒急救。
5.在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中,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所以甘草若是使用不当而无用也会导致误治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