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行业新闻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2022年07月06日中外香料香精第一资讯浏览量:0

中文名称:油柑

英文名称:Indian Gooseberry,Emblic,Myrobalan

学名:Phyllanthus emblica L.

科名:大戟科(Euphorbiaceae)叶下珠属(Phyllanthus)

别名:余甘子『异物志』,余甘『新修』,庵摩勒、庵摩勒落迦果『纲目』,油柑『采药录』,余甘子(唐本草),庵摩勒(南方草木状),米含(广西隆安),望果(云南文山),木波(云南傣语),七察哀喜(云南哈尼),噜公膘(云南瑶族),油甘子(华南)

原产地:中国大陆南部、斯里兰卡、印度、马来半岛及群岛,台湾于 1,800 年自大陆引进种植。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名产地及风俗

油甘果产地与来源:原产于印度,随佛教传至中国,产于广东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的谷饶狮头油甘为其中的一个名优品种,可鲜食,又可作加工后制成佐餐小菜,还可加工成高级蜜饯。

香港荃湾油柑头一带盛产油柑子,因而得名,亦有油柑头村。

在中国大陆,余甘子一般在秋分前后收获并上市,是中秋拜月佳果。

在台湾大宗种植分布台中彰化苗栗种植居多

可用盐或甘草、白糖等腌制成“咸油甘”和“甘草油甘”。南印度一带也有将其制为腌制品的风俗。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功效与应用

在古印度疗法“阿育吠陀”中作为主要成分,被誉为印度圣果、救命果与绿钻石。在明代《本草纲目》称之“味甘寒、无毒,主风虚热,补益强气,久服,轻身,延年长”油甘果的维生素C是柠檬的4.6倍;抗氧化力 (H-ORAC)是蓝莓的28倍,营养功效优于众多水果。油甘富含多酚、黄酮类、与维生素C等水溶性功效性成分,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油柑,又名馀甘子(学名:Phyllanthus emblica),大戟科叶下珠属,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南美、台湾、香港、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以及中南半岛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2300的地区,多见于山地疏林、灌丛、荒地或山沟向阳处,也有人工种植。果实可以生食,味酸、微涩苦而甘香,食用先苦后甘,口中尚馀甘味,可生津止渴。干叶可作枕头填料。亦可药用。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名称

庵摩罗果、米含(广西隆安)、望果(云南文山)、木波(云南傣语)、七察哀喜(云南哈尼)、噜公膘(云南瑶族)、滇橄榄、油甘子(华南)、油甘(潮汕话)、油柑子(香港)、油柑(日语:油柑)。

 

馀甘子还曾以梵文译名“庵摩勒”或“庵摩罗迦”(梵语:āmalaka)记载于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及明代姚可城的《食物本草》之中。梵语名也被马来语所借用,即马六甲树(马来语:Pokok Melaka),后来成为马六甲名字的起源。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植物特征

馀甘子一般高约1至3米,生长于灌丛或疏林中。花期为4至6月而果期为7至9月。花小而黄绿色,在枝条上簇生,果实球形,直径约1.5厘米。叶片两列排,羽状复叶,叶线状长圆形,顶端钝圆或截平,有锐尖头或微凹,基部浅心形而稍偏斜,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长0.8-2厘米,宽2-6毫米,干后浅褐色或带红色,近无柄;落叶时整个小枝脱落;托叶线状披针形,长1.2-2.5毫米,褐红色,边缘有睫毛。花簇生于叶腋,花小,黄色;单性,雌雄同株,具短柄;每花簇有1朵雌花,花梗长0.5毫米,花盘杯状,包藏子房达一半以上,边缘撕裂,每花有花萼5-6片,长圆形或匙形,较厚,边缘膜质,多少具齿无瓣,子房卵圆形,子房上位,3室,花柱3,基部合生,顶端再2裂;雄花雄蕊3,花丝合生成0.3-0.7毫米的柱,花药直立,长圆形,顶端具短尖头。蒴果呈核果状,圆球形,直径约1.5厘米,外果皮肉质,浅绿色,初为黄绿色,成熟后呈赤红色,内果皮硬壳质;种子略带红色。花期4-6月,果期7-9月。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落叶乔木,大多高在 10 公尺左右,但有时最高可达 20 公尺,具有多数树枝,枝条伸长,光滑无毛茸。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叶互生,多呈二列状排列,外观多似羽状复叶,长椭圆状线形或狭线形,长 0.5~2 公分,宽 0.2~0.55 公分先端钝而有尖突,基部圆或钝,纸质,全缘,中肋于表面略凹下,侧脉不显著,表面呈绿色,背面带白粉状;叶柄长 0.08~0.1 公分,光滑无毛。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花小,多数,绿色或黄绿色,开放时径 0.1~0.2 公分,雌雄同株,丛生于小枝条上,雄花多数,有细长的花柄,雌花少数,殆无花柄;花萼裂片 5~6 枚,卵形或长椭圆形,长 0.15~0.25 公分,先端钝;雄花的雄蕊 3 枚,雄蕊柱短,花盘不明显;雌花:子房球形,光滑无毛,花盘先端分裂为狭小的裂片;花柱短合生,先端二裂,裂片反卷弯曲。花期 4~5 月。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果实

核果球形,长 1~2 公分,宽 2~2.5 公分,有 6 条纵沟纹,初为黄绿色,熟时则带红色色泽,具有酸味,有收敛性,三室,有种子 6 枚。果期 11~1 月。油甘果实生食时,其味初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曰余甘。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生长特性

落叶乔木,初生时嫩枝叶被毛。叶互生,具短柄,密生排列于小枝呈 2 纵列,类似羽状复叶,基部具刺 1 枚,托叶线状披针形,叶片线状矩圆形,长 2~2.5 公分,宽 0.5~0.6 公分,先端渐尖,叶面浓绿色,背面淡绿色。花丛生于小枝叶腋,单性同株,雄花多数,具细长之花梗,花淡黄色;雌花短梗或几无梗,雌雄花瓣均 6 枚;花药 3~5 枚,长椭圆形;子房上味,3 室。果实肉质,球形,径 1.5~2.5 公分,稍呈 6 棱状,初为黄色,熟时呈赤红色,内含种子 6 粒。花期 4~5 月。果期 11~1 月。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用途

1.食用:果可供生食,亦可供做蜜饯的原料果实除鲜食外,还可制作果汁、果酱、果脯、盐渍余甘、糖渍余甘和糖水罐头等多种风味各异的食品。

2.木材用途:木材赤红色,材质致密坚重耐腐蚀有弹性,可作家具。

3.提炼烤胶:树皮、嫩叶和幼果,含单宁高达 22%-48% ,可浸染鱼网、船帆和提炼烤胶。4.叶晒干作枕芯,通透凉爽,有保健作用。

5.绿化水土保持树种:树形优美,树姿百态,是优良的绿化树和观赏树。根系发达,枝繁叶茂,防风固土力强,所以又是保持水土、绿化荒山和保护生态的好树种。

6.药用:根有清热,解毒之效。治腹泻,高血压,梅毒,下疳,蜈蚣咬伤。树皮有杀菌去抚之效。治口疮,疔疮,痔疮,阴囊湿疹,绣球风,疳,疔,痔漏,外伤出血。叶治疳疔毒,疔疮,痔漏,皮肤湿疹。果实有补气,化痰,生津,止咳,解毒。治风虚热气,感冒发热,咳嗽,咽痛,白喉,涂脱发。油甘虫节治心痛,胃痛,疝气,遗精,小儿疳积,酒积,通身骨痛,走注风,牙痛。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油柑的果实具有丰富且特殊的营养成分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油甘果丰富且特殊的营养成份。

油甘果汁液的维生素C是柠檬汁液的4.6倍。干燥油甘果的维生素C是干燥菠菜的8.9倍。氧自由基吸收能力(H-ORAC)表示其值为1770,是蓝莓的28倍。冷冻干燥的油甘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辣木的21.9倍。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油甘果与其他水果维生素C含量比较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油甘果与其他蔬菜维生素C含量比较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油甘果与其他水果氧自由基吸收能力比较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油甘果与其他蔬果抗氧化力比较

油柑的种植

原产于印度与中国,于1800年引进台湾栽种,因果实酸涩,但吃了会回甘,客家话讲“有甘”,所以口耳相传后称“油甘”。早期因果实酸涩只当蜜饯食用,大部分被砍伐所剩不多,故为值得推广的高经济价值的果树。油柑喜欢太阳与通风,对土壤与灌溉要求也高,因此适合生长在日照充足与水质良好的山上森林中,树重奏农场耕作之初,就埋下了永续种籽,以酵道自然农法灌溉土壤,绝不使用农药化肥与化学除草剂。让土壤中的微生物、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互相平衡照顾,同时也净化水源;并以三层立体种作,在油甘果树的中间,种植较矮的叶菜根茎类,增加生物多样性,让作物元气饱满,一起对应季节变化,让土地复苏,也让动物能好好的一起生活,天地-人-环境-动植物一起重奏。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油柑——为什么称作“窜稀神器”?

油柑,学名“余甘”,最早出现在东汉《异物志》,距今近两千年。油柑又称作余甘子、庵摩勒、牛甘果等。它在广东、福建、广西、云南等均有产区,在广东普宁有一棵老油柑树,据传已经有1300年历史,而“老树油柑”已经炒至400元/公斤。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网上售卖的各种油柑,新一季的油柑已经在6月底7月初上市

而漫山遍野生长的野油柑树,可供食用的品种并不多。据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介绍,油柑种质资源库内有上百种,不过大部分都没有经过品种审定或登记。

眼下油柑茶动辄2、30元一杯,而网络上也有不少教制作油柑汁油柑茶的教程。这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油柑的销售。记者在电商平台上看到,目前油柑的价格较为参差,售价从9-30元/斤不等。

在品尝过茶饮店的出品之后,Puffy按照网络上的方子,自己也做了一次油柑茶:8.8元/斤的油柑,去核榨汁,加上绿茶和茉莉花茶的茶包泡水,最后加上点糖和蜜糖。“加上很多糖之后,口感很不错的。”她介绍。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自制油柑汁(受访者供图)

她说,自己喝了没事,不过室友倒是有拉稀了,“可能体质不一样。”无独有偶,阿蛋在一天接连尝试过两家不同店的油柑茶饮以后,也有腹泻的状况。

针对网络上热议的喝油柑“窜稀”,医生表示,这是由于油柑汁太寒凉了。中医认为,油柑性凉,正常食用量建议为3~10克,相当于吃几颗当零嘴。药用上,最多也只用30颗左右。如果像网红油柑汁宣传的,一杯饮品使用了66颗油柑,寒凉性可想而知。因此,医生不建议脾胃虚寒者喝油柑汁,或大量吃油柑,否则就容易腹泻。如果咽喉肿痛、口干,或者需要解腻、减轻消化不良,不妨进食一点,这在《本草纲目》中早已有记载。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从口感酸涩到入口顺滑,油柑是怎么变甜的呢?这其实是果农们努力培育的结果。眼下大多数茶饮店所采用的“甜种油柑”,能达到“三秒微涩、五秒回甘”口感的油柑,是近10年间经过不断实验、改良、优化,培育的产物,像在广东普宁培育出来的“农田1号”甜油柑,就是经过了五六年才培育成功。而眼下刚改良成功的“农田2号”也经过了两年的实验。改良后的甜油柑,单宁含量较低、纤维较少,回甘的“涩”味就显得更加经典。

相关人员了解到,包括奈雪的茶和东鹏饮料等,目前都在省内自建了油柑基地,种植更适合制作茶饮的油柑树。而今年上半年,因为油柑的价格上涨,包括混果汁、茶力的小怪兽等品牌也暂时停售和油柑相关的饮品。油柑受欢迎,当地果农也跃跃欲试。有从业人士透露,油柑从前是直接供给当地农贸市场集散地,现在好几家茶饮公司都直接来源头基地来预定,跳过中间商来收购。

 

油柑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余甘子果实的传统用途、生物活性成分、药理学和毒理学:综合综述

油柑(Phyllanthus emblica Linn)或余甘子(emblica officinalis Gaertn)的果实(FPE)通常被称为印度醋栗或Amla,在本土传统医学体系,包括阿育吠陀,因为它的药用和营养价值获得了巨大的认可。该果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糖尿病、头痛、眼病、消化不良、结肠、胀气、高酸性、消化性溃疡、丹毒、皮肤病、麻风病、造血、炎症、贫血、消瘦、肝病、黄疸、腹泻、痢疾、大出血、白带、月经过多、心脏疾病、头发过早花白等多种疾病。

在该综述中,作者对余甘子的民族药理学、生物活性成分和毒性进行了全面分析,以确定研究与当前应用之间的差距,并有助于探索未来研究的趋势和前景。作者收集了2021年4月之前发表的关于FPE的植物化学、药理学和毒性的文献。从科学数据库如PubMed, ScienceDirect, Wiley,施普林格,和谷歌Scholar的英文文学,书籍。对这些报告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准备本文的综述。植物分类已通过“植物名录”数据库(http://www.theplantlist.org)验证。

结果发现余甘子果实是维生素C、矿物质和氨基酸的丰富来源。从余甘子果实中分离鉴定出多种活性分子,如单宁、类黄酮、皂苷、萜类、生物碱、抗坏血酸等。体外和体内药理学研究表明,余甘子果实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抗糖尿病、抗癌、辐射保护、肝保护、免疫调节、降血脂、抗蛇毒、伤口愈合、艾滋病逆转录酶作用。水果毒理学研究表明,即使在高剂量口服后,也没有任何不良影响。

虽然余甘子果实对多种疾病如糖尿病、癌症、炎症、乙型肝炎病毒和疟疾显示出显著的治疗活性,但在以前的一些报告中存在一些缺陷,包括缺乏关于该提取物的药物剂量、标准、控制和作用机制的信息。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来解释提取物的作用机制,以揭示生物活性化合物在报道活性中的作用。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2、热带水果余甘子 (Phyllanthus emblica L.) 对预防和管理 2 型糖尿病并发症的潜在影响:对近期进展的系统评价

余甘子是亚热带地区广泛食用的一种水果,含有丰富的多酚等营养物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日常水果,它可能对控制糖尿病并发症有积极作用。根据这项新研究,其机制包括增强胰岛素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激活胰岛素信号通路,保护β细胞,清除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并减少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积累。由于副作用少,价格低廉,应该很容易被患者接受,而且有预防糖尿病的潜力。综上所述,余甘子可能是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理想水果。本文综述了余甘子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余甘子抗糖尿病作用相关化学成分的分子机制,并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余甘子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作用;余甘子的主要植物化学成分;DN与DR发病机制的异同

3、通过 UPLC-ESI-qTOF-MS 和 GC-MS 测定余甘子对女性生育影响的生物化学计量学方法

Phyllanthus emblica L. 水果长期以来一直用于阿育吠陀医学,因为它们对健康有很多好处。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通过评估其雌激素和促性腺激素活性来展示余甘子果实粗提物及其组分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非极性石油醚和氯仿馏分表现出最强的雌激素和促卵泡激素[FSH]活性,而正丁醇馏分表现出显着的促黄体激素[LH]活性。乙酸乙酯部分既没有显示出雌激素活性也没有显示促性腺激素活性,相反它可能会损害雌性生育力,这表明不同的代谢物类别有助于植物对女性生育力的总体影响。为了查明这些馏分中的活性剂,UPLC/ESI-qTOF-MS- 用于次级代谢物分析,其中 100 种代谢物被注释,包括鞣花单宁、没食子酸衍生物、萜类化合物、甾醇、邻苯二甲酸盐和脂肪酸。使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OPLS-DA) 尝试了提取物/馏分生物测定与 UPLC/MS 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愈创甘油醚型倍半萜、邻苯二甲酸酯、二萜和含氧脂肪酸与雌激素和促性腺激素活性呈正相关。相比之下,粘酸没食子酸盐、没食子酸衍生物和鞣花单宁呈负相关。非极性生物活性组分的 GC/MS 分析,即。还尝试了石油醚和氯仿,结果显示其富含脂肪酸/脂肪酰基酯(34%)和酚类化合物(19.6%)。本研究首次报告了余甘子果实的雌激素和促性腺激素活性与其代谢物指纹的关系。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4、余甘子醇提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分析及其抗氧化、抗炎作用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P. emblica)作为一种药用植物,在亚洲已被用于治疗疾病。它以其广泛的生物活性而闻名,尤其是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然而,余甘子果实生物活性的质量控制仍有待研究。本研究对不同产地余甘子果实中多酚类物质的HPLC指纹图谱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广东、福建、云南、广西等地10种不同生境的余甘子果实为研究对象,建立简便、可靠的HPLC指纹图谱。同时定量三种单酚也进行了测定的质量和一致性。通过对10个余甘子果实不同醇提物(PEE)的化学评价表明,各醇提物通过增强还原力和总抗氧化能力,清除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PEE通过增加谷胱甘肽含量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抑制MDA含量,保护RAW264.7细胞免受氧化损伤。PEE还通过减少促炎介质的释放缓解了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反应。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的PEE样品在所有PEE样品中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最好。结论: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有助于提高余甘子的质量控制,具有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的余甘子在功能食品或辅助治疗药物开发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5、余甘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理应用

今天,阿尔茨海默病和痴呆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正在影响世界各地数百万人。虽然有可用的治疗方法,但要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成功率很低。因此,许多研究小组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治疗这些疾病的新方法。传统的医学体系已经使用了几个世纪。由各种植物产品组成的草药已被研究并用于治疗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神经系统疾病。余甘子的治疗作用已被广泛研究,包括抗氧化、抗炎、降血脂、抗糖尿病和神经保护作用。临床前研究结果证实了余甘子的药理作用。因此,开发可行的药物治疗策略是值得临床研究者关注的问题。本章阐述了余甘子在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方面药理作用的科学证据。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6、网络药理学破解余甘子治疗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 fruits, PEf)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天然抗糖尿病化合物来源。然而,其2型糖尿病(T2DM)特性的生物活性成分和分子机制尚未建立。在这里,我们实施了一个网络药理学协议,以确定其对T2DM的基本化合物和作用机制。通过文献研究挖掘PEf的生物活性成分,采用利平斯基五法则进行筛选。从公共数据库中提取与T2DM相关的基因。利用维恩图检索常见基因。细胞图被用来绘制和描绘化合物和交叉基因之间的互联网络。最后,进行了关键化合物与目标之间的分子对接仿真。文献综述共得到PEf中的57个化合物,并根据Lipinski规则筛选了38个化合物以供进一步研究。共提取了244个化合物相关基因和4979个t2dm靶向基因,Venn确定了其中183个共有基因。基因集富集分析显示有15个信号通路与PEf对抗T2DM的机制密切相关,其关键机制是通过灭活AGE-RAGE信号通路中多个共调控基因,减少氧化应激、血管钙化、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1表达。此外,分子对接的研究证实槲皮素是T2DM治疗中必不可少的化合物,因为槲皮素在与AGE-RAGE信号级联相关的10个蛋白之间具有更强的结合亲和力。该研究阐明了PEf对T2DM疗效的药理证据,并发现了很大程度上有效的PEf化学物质和作用机制。总之,槲皮素可能通过抑制AGE-RAGE信号通路来缓解T2DM。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7、油柑生物技术研究进展:余甘子,一种营养丰富的果树,具有多方面的民族医药用途

油柑或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俗称“Amla”或“Aonla”或“印度醋栗”,是一种广受欢迎的果树,属于大戟科天竺葵目。根据古老的印度神话,这是最早起源于地球的树。几乎树的所有部分,即根、皮、叶、花、果实和种子,都被用于阿育吠陀和尤那尼的药物配方,以改善整个消化过程,降低发烧,作为血液净化器,缓解哮喘和咳嗽,改善心脏健康等。这种树含有主要的次生代谢物,如甘油三酯- a和甘油三酯- b,同时也是丰富的维生素c来源。此外,一些其他的次生代谢物,如单宁,没食子酸,邻苯三酚和果胶也大量存在。通过适当的农业技术干预,使油柑在生产区和保护区的常规繁殖得到了改善。然而,繁殖速度仍然较慢;因此,在生物技术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就该药用树种的植物学描述、地理分布、民族药理学意义、常规繁殖和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直接和间接器官发生、体细胞胚胎发生等体外器官和组织培养方法以及分子标记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干预。此外,本文还讨论了细胞悬浮、原生质体培养、遗传转化等有待探索的次生代谢产物增强生物技术方法的前景,以及它们在增强油柑产量方面的潜力。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8、余甘子对抗SARS-CoV-2的计算和网络药理学研究

自2019年12月以来,SARS-CoV-2一直是全球的一个重大威胁,已造成约200万人死亡。几种类型的研究正在进行,并报告了重新利用现有药物和天然铅在治疗COVID-19方面的重要作用。大戟科植物余甘子(别名余甘子)是维生素C的丰富来源,其作为抗病毒药物的用途已被充分证实。本研究采用分子对接和动力学研究方法,研究了余甘子几种成分对新型冠状病毒NSP15核糖核酸内切酶、主蛋白酶和前融合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三个靶点的作用效果。对接仿真研究采用Schrödinger maestro 2018-1 MM共享版进行,同时进行动力学研究,了解结合机制和配合物稳定性研究。在66个测试化合物中,绿原酸、槲皮苷和杨梅素对SARS-CoV-2的选定蛋白靶点显示出最高的结合能。网络药理学分析研究证实了这些化合物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在调节免疫反应、炎症级联和细胞因子风暴中的作用。目前的药物信息学方法表明,余甘子在COVID-19的治疗和管理中可能发挥作用。

香精与香料(170)—油柑

参考文献:

[1] Rakshandha Saini, Nitin Sharma, Oluwole Solomon Oladeji, Anuradha Sourirajan, Kamal Dev, Gökhan Zengin, Mohamed El-Shazly, Vikas Kumar, Traditional uses, bioactive composition,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of Phyllanthus emblica fruit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22, 282,114570, doi.10.1016/j.jep.2021.114570.

[2] Huang, Hao-zhou & Qiu, Min & Lin, Jun-zhi & Li, Meng-qi & Ma, Xi-tao & Ran, Fei & Luo, Chuan-hong & Wei, Xi-chuan & Xu, Run-chun & Tan, Peng & Fan, San-hu & Yang, Ming & Han, Lidong & Zhang, Ding-Kun. (2021). Potential effect of tropical fruits Phyllanthus emblica L.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type 2 diabetic complic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ecent advances. 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 60(3): 1-18. 10.1007/s00394-020-02471-2.

[3] Sally E. Khaled, Fatma A.-M. Hashem,   Manal H. Shaban   Abdel-Mohsen M. Hammam,  Abdel Nasser A. Madboli,  Dalia A. Al-Mahdy  and Mohamed A. Farag. A biochemometric approach for the assessment of Phyllanthus emblica female fertility effects as determined via UPLC-ESI-qTOF-MS and GC-MS. Food & Function, 2019,10, 4620-4635. doi.10.1039/C9FO00767A.

[4] Wei Li, Xiaoying Zhang, Rong Chen, Yifeng Li, Jianyin Miao, Guo Liu, Yaqi Lan, Yunjiao Chen, Yong Cao, HPLC fingerprint analysis of Phyllanthus emblica ethanol extract and their antio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y propertie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20, 254, 112740, doi.10.1016/j.jep.2020.112740.

[5] Kudva, A.K., Baliga, M.S., Raghu, S.V. (2022). Pharmacological Application of Phyllanthus emblica as Therapeutics in Alzheimer’s Disease. In: Elumalai, P., Lakshmi, S. (eds) Functional Foods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Springer, Singapore. https://doi.org/10.1007/978-981-16-6703-9_4

[6] Helal Uddin Chowdhury, Md. Adnan, Ki Kwang Oh, Dong Ha Cho, Decrypting molecular mechanism insight of Phyllanthus emblica L. fruit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network pharmacology, Phytomedicine Plus, 2021, 1(4): 100144, doi.10.1016/j.phyplu.2021.100144.

[7] Gantait, S., Mahanta, M., Bera, S. et al. Advances in biotechnology of Emblica officinalis Gaertn. syn. Phyllanthus emblica L.: a nutraceuticals-rich fruit tree with multifaceted ethnomedicinal uses. 3 Biotech 11, 62 (2021). https://doi.org/10.1007/s13205-020-02615-5

[8] Rupesh V. Chikhale, Saurabh K. Sinha, Pukar Khanal, Nilambari S. Gurav, Muniappan Ayyanar, Satyendra K. Prasad, Manish M. Wanjari, Rajesh B. Patil, Shailendra S. Gurav, Computational and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ies of Phyllanthus emblica to tackle SARS-CoV-2, Phytomedicine Plus, Volume 1, Issue 3, 2021,100095, doi.10.1016/j.phyplu.2021.100095.

服务热线

177-5061-9273

添加微信咨询

添加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