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77-5061-9273
桃胶的来源与典籍记载
《山海经》载:“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实而赤柎,食之不劳”。介绍了桃果实、形状及桃树的样貌。《齐名要术》一书中,详细转载了在《山海经》所记录的桃树的大致分布:“山海经曰:平丘百果所在,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子如枣叶,如桃黄花赤树食之不饥”。其中不周之山,指在昆仑山附近。不周之山的位置来源于“张揖曰:不周山在昆仑东南二千三百里,以山海经淮南子”。昆仑山在今天新疆与甘肃之间,从此可以推测桃树主要分布在昆仑山附近,位于中国现在的西北地区。中国古代桃园的出现,较早出现在“魏伐檀,君子能其官而不用,魏人慕之而作是诗,比而兴也。……园有桃,君子忧国而叹之,故作此诗赋也”。从侧面也反映出在中国魏国时期己经开始种植桃树。“园有桃”出自《诗经·魏风》中的记载,在《诗经》之前,己经传遍中国古代的各地。也是在《中国果树志·桃卷》一书中也从考古方面考证了。据出土文物考证,在河南、江苏、浙江、广西等地出土的文物中,均有六千年多年前桃核出土。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桃树的分布遍及大江南北,也证明中国培育桃树的历史悠久。
桃胶名称
拉丁名 | 别名 | 出自文献 |
Prunus persica(L.) Batsch,P.davidiana(Carr.)Franch | 桃脂 | 《普济方》、《云南通志》、《御定渊鑑类函》)等 |
桃胶考释
桃胶以本名始载于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桃胶以桑灰汁渍服之,百病愈久服之,身轻有光明,在晦夜之地,如月出也”。而桃胶以“桃脂”一名较早载于唐代《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若有人等亦血痢血者。取桃脂大如鸡子。咒三七遍令吞即差”。文献以“桃胶”记载居多,较少用“桃脂”。
桃胶于文献上无相关释名,通过《说文解字》中关于对于桃胶的“胶”字表示的黏性。而对于“脂”字解释为“戴角者脂,无角为膏”,有角的动物叫脂,无角的叫膏。从肉,皆声。两个字都带有“月”字旁,都是从肉中分离出来的字体。对应桃胶、桃脂所指的从桃树(肉)分里出来的胶脂。笔者认为桃脂,解释桃胶的形态从液体到固体。
“桃香”、“桃花泪”不作为桃胶的别名的原因如下:
一是“桃香”,是指桃子的气味,散发的香味。这与“枫香脂“、“松香”中的“香”所提到的树脂“香”是完全不同的。如:“园馆日和归燕乐,江城春透露桃香”。此句中的“桃香”,是指桃果实的气味,而非桃胶。
二是“桃花泪”,一般形容中国古代女子思慕、思乡之情的样貌,与本文所说的桃胶无关,因此“桃花泪”不作为桃胶别名来解释。
有关桃胶应用的文献考证
淋病作为内科疾病中的一种,在中国古代文献很早就有记载。大约可以追溯到《素问》一文中,称作“癃”。汉朝张仲景将“癃”称作“淋”。淋病的出现,与古代形成的社会风气有着密不可分的缘由。究其缘由,其一古人生活习惯。其二是古代饮食习惯与卫生条件的限制,大量的荤菜、酒水为主食,没有良好的饮水习惯,从而导致人自身系统的代谢功能阻碍。加速肾脏脾的负担,从而引起的淋病等问题。淋病药房中,常常可见桃胶这味药。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桃胶主下石淋,破血中恶疰忤,花主下恶气消肿满利大小肠”。此处记录桃胶用于治疗淋病的情形,淋病是输尿管结石、肾结石、与膀胱结石的统称。桃胶的主要成分是大分子多糖,与其他草药一同入药,有助于排除体内毒素和结石,从而达到治疗淋病的效果。《本草纲目》中,记录治疗淋病的方子,如:将一块枣一般大小的桃胶,用桃木胶如枣大一块,夏天用冷水三合,冬天用开水三合调服。一天服用三次,结石排出体外。结石排尽了,就停止用药。主要用于治疗石淋病。另外在古方录记载关于因血淋病引起的疼痛,可用桃胶炒木通石膏各一钱水一盏,加水煮至七成熟,饭后服用。这个方药中不仅提出治疗淋病的方法,也给出了药的具体用量。
天花是中国古代传染性极强,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没有患过天花的人群极易被传染。当时医疗技术水平的有限,中国古代主要是以药草为主的治疗恶疾。天花最早的记录于晋代时期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天花发病后,首先从眼眶、脸部周围有痘疮出现,发展至全身。期间伴随着发烧、发热,疼痛难忍。中医的药方子成为治疗天花的关键。天花的发病治疗中,会不断长出新痘疮。即便此病治疗好了,全身因其而留下黑色的痘印,很难消除。明朝李时珍于《本草纲目有》引用《九籥卫生方》如何取出痘疮黑疤的方子。即是用一两牛李子炒半两桃胶,煮药时加七碗水煮,直到煮至能倒四碗药汤,每天分四次加热后服用。中国古代魏国时期已开始种植桃树,这样的广泛的种植桃树,为桃胶的采集提供方便、也为药方子中药材的获取提供了捷径。据以上所述,中国古代桃胶的药用历史比较广泛,除以上提到的疾病以外,我们常见的还有虚热口渴、产后不痢等药方子也有桃胶的的记录。一方面证明关于桃胶的大量文献记载于药方子中应用,另一方面也说明桃胶在医用过程中,不止是单一的药用,大多数是与其他草药的一同入药。
桃胶作为仙药的一种,常吃可以延长性命,甚至可以得道成仙。晋朝葛洪《抱朴子内篇》提到:“桃胶以桑灰汁渍过,服之除百病。数月断榖,久则晦有夜光如月”。大意为:桃胶以桑叶灰汁水一起吃,吃完之后能治愈百病,服用久了之后身体清还发光,在黑夜里如同月亮一般,多吃可以达到不吃五谷的效果。中国古代的历代帝王,为了达到长生不老,都会命人寻仙药。汉武帝时期,桃树的大面积种植,不仅使桃胶易于采集,而且中国当时已经向时节各地输出桃树。这样才有了现在世界的各个品种的桃类。出自汉朝班固《前汉书》写道,用松柏脂膏、山姜沉精草、桃胶朱英等几十种药草。这几十种药草不仅可以使人们延长寿命,甚至也是一种得道升仙的方法。文献上的各种仙药的记录,无所不在反应出人类想要寻求长生不老之药,上至天子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人们都离不开想要永生的概念。服用桃胶之所以能所谓的延长寿命,是因为与桃的关系比较密切。桃树生命力顽强,果实颇多,延绵不断的桃胶生长,都是一种长寿的象征。一方面人们对于桃树的崇拜,希望借桃树所衍生出来产品来延长自己的寿命。民间除了将桃果实命名为寿桃,桃木辟邪之用,其桃胶就作为仙药来辅助人们的延长寿命,以达到所谓的永恒。另一方面,也反应出当时民间对寻找仙药的执着。
“桃胶迎夏香琥珀,自课越佣能种瓜。”是唐代诗人李贺作的《南园十三首》其中一首诗。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高峰时期,也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鼎盛。关于桃的诗句多不胜数,唯独这首诗歌用桃胶来描述春末夏初之际,作者诗中满眼的盛夏情景,桃胶晶莹剔透如湖泊,散发香味,是夏天的主角,抢进了风头。作诗之人桃胶是完美的,也暗示桃胶提醒着人们夏季来临,仿佛用给予“桃胶”一个“时间”或“时节”的概念。实际上也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及观察甚微。所以桃胶盛产的地方,也是美好的地方。明朝陈伯康在《桃胶香鬓歌》写道,“春云暖雨桃胶香,调兰抹麝试新妆。”,描述了春雨时节桃胶香味,一位女子梳洗打扮,试化新妆。周而复始,年复一年,都没有等到自己的心上人。“桃胶”一词的寓意着女性,该是打扮收拾自己,等待佳人归的时候。桃胶出现在诗歌里,是时节到来的提醒。
宋朝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了又云:“巢两江深林中,有卵,雄者以木枝杂桃胶封其雌於巢,窍以饲之”。大致意思是说,凤凰在两江地区的深林中产卵,雄凤凰会用木枝和桃胶将雌凤凰封锁在巢穴内,雄凤凰外出觅食,回到巢穴后饲养雌凤凰。此处的“桃胶”,笔者认为将雌凤凰封在巢穴内可以看成是古代父系社会对女子枷锁的一种象征。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无论婚嫁与否,是不允许随便出家门或者见外人的。这样的枷锁如同“桃胶”一般将女子封锁在家中,禁锢人们的思想。
桃胶除了在医药方面的广泛使用之外,在各式各样的工艺中我们都能见到桃胶的存在。桃胶具有粘合性,可以是两个物体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联合在一起。不仅能工艺发挥它的优势,有时也是工艺上的保护或保存剂。桃胶应用在书画中,使其作为颜料添加剂,可以使书画中的颜色保留下来,甚至是持久的效果。“先施五藏于画背,乃涂五彩于画面,以金或朱红作地,谓牛皮胶为触,故用桃胶,合柳枝水,甚坚渍,中国不得其诀也”。此段文献记录在印度的僧侣为佛像涂色时,将桃胶与其他的胶类混合入颜料中使用,以达到佛像色彩的保存完好。中国古代对于视觉上的色彩有着严格的区别意义,如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京剧脸谱一样,红色代表着忠勇侠义,黑色代表着直爽刚毅等等颜色的例子不胜枚举。而用在佛像上则是以金色为主,金色又代表了德高望重、得道升天的仙人。从视觉上来说,这个颜色的出现给予人们心里的安慰。人们在需求某种慰藉时,暖色调的物体更让人倾向放松和相信。中国从古至今,民间中的信仰,但凡佛像都有着鲜艳的暖色为基调,外加金色加持,使得佛像能让人们更加信服。佛像是永生形象的代表,对于人们来说,佛像的永生是不会褪色和变化的。所以桃胶及其它胶类作为佛像颜料的使用,恰好可以将佛像的颜色保留完好,以服民众。当然,这样的使用同样也同样应用于古代壁画中,保留其颜色,添加桃胶。
文方四宝分别是指笔、墨、纸、砚。而将胶应用于墨中,也是古人智慧的象征。“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这是制墨的方法,凝质通常是我们所说的胶类。不过此处的胶类大多数指的是动物胶,不过也有少量的单独桃胶使用。增加桃胶的目的是便于增加墨水的粘度和在宣纸、布料上书写的流畅性。虽然墨中的碳元素能让字迹保留长久,但是墨在软宣纸这样材质上书写,不加入桃胶。等字迹干透之后,很容易变脆,导致字迹与宣纸相剥离,而桃胶可以是字迹保留和让墨与宣纸之间更好的粘合。在传统民间工艺里,贴金的装饰常常需要用到桃胶及其他胶类作为胶粘剂,目的是使金箔牢固粘贴在物体上不易掉色。
桃胶的维基百科
桃胶是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等树皮中分泌出来的树脂,是一种固体的天然树脂,在中国的古代医书内都有详细记载,桃胶可以用来治疗血淋和石淋等病症,还有生津止渴,缓解压力等功效。
桃胶,别名桃花泪,又名桃油,桃脂,桃树胶,桃凝,采自桃树,是从桃树上分泌出的胶状物。干的桃胶呈结晶石状很硬,看着有点像琥珀。它有清血降脂,缓解压力和抗皱嫩肤的功效。树胶的主要组成为半乳糖、鼠李糖、α-葡萄糖醛酸等。含有碳水化学物,脂肪,蛋白质和植物胶原蛋白。
桃胶不仅仅是中医药房里的「常客」,也是一种天然的健康食品,因为桃胶内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能促进胶原蛋白被人体吸收,这令许多人爱上了吃桃胶,各种菜式也层出不穷,从糖水,菜式再到汤水,不仅味道香甜可口,更能美容养颜。
桃胶呈不规则形的块状,外表面淡黄色或淡红色至黄褐色,光滑,半透明。质韧,断面具光泽。气微,味略甘。李时珍说:桃树茂盛时,以刀割树皮,久则有胶溢出,采收,以桑灰汤浸泡过,曝干用。
桃胶味苦,性平;具有调中和血,益气止痛的作用。《本草纲目》记载:
1、虚热作渴:有弹丸大小桃胶一块含口中,止渴。
2、石淋作痛:用桃木胶如枣大一块,夏以冷水三合,冬以开水三合调服。一天服三次,当有石排出。石尽即停药。“
3、血淋作痛:用桃胶(炒)、木通、石膏各一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饭后服。
4、产后下痢,里急后重:桃胶(焙干)、沉香、蒲黄(炒)各等分,研为末。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
现代临床常用于乳糜尿,糖尿病,尿路感染,痢疾,石淋,血淋的治疗。
桃胶的功效作用
桃胶虽然在中国的古代医书就详细的记载,说明这种桃胶可以治疗人类的血淋和石淋等病症,但是现在的社会中,用桃胶来治病的人群并不多见,人们大多会把它当作一种美容制品。桃胶是一种天然的美容佳品,不论是内服还是外用,都出色的美容功效。古有记载,桃树上胶,最通津液,能治血淋,石淋。痘疮黑陷,必胜膏用之。现代用桃胶治病并不多见,但用它来美容可物美价廉的好东西。
《唐本草》: "味甘苦,性平,无毒。"入大肠、膀胱经。治石淋,血淋,痢疾。
①《别录》:"主保中不饥,忍风寒。"
②《唐本草》:"主下石淋,破血,中恶疰忤。"
③《纲目》:"和血益气,治下痢,止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入丸、散。
实用选方
治石淋作痛:桃木胶如枣大,夏以冷水三合,冬以汤三合和服,日三服,当下石,石尽即止。(《古今录验方》)
治血淋:石膏、木通、桃胶(炒作末)各半两。上为细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食前。(《杨氏家藏方》桃胶散)
治产后下痢赤白,里急后重疞痛:桃胶(焙干)、沉香、蒲黄(炒)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食前米饮下。(《妇人良方》)
治虚热作渴:桃胶如弹丸大,含之咽津。(《千金方》)
治糖尿病:桃胶,用微温水洗净,放在小锅内煮食,随便加些调味盐类亦可(但不要加入甜味)。每次服一至二两。(《草药验方交流集》)
治疮疹黑黡,发搐危困:桃胶煎汤饮之。一方水熬成膏,温酒调下,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桃胶汤)
治疗胃痛、胃炎:取比黄豆粒大一点的桃胶清水洗净,咀嚼碎碎的,温开水送服,早晚各一次,坚持服用三十天,胃炎不再犯,吃任何凉东西胃不会再难受。(雨后到桃园桃树上去摘(春夏秋季桃树上都有,冬天有干的也管用),不用花钱,偏方治大病)
桃胶糖水女士最爱
说起糖水,应该是香港人的至爱,何时何地只要吃个糖水,似乎任何的坏心情都能一扫而空。桃胶制成的糖水除了味道甘甜之外,营养价值也不容小视。最重要的,是制作方法十分简单,将桃胶浸泡好之后加水炖,炖完后便可依据自己的喜爱加入食材,像是牛奶,西米露等等,简单又美味。除了简单的作法外,木瓜炖桃胶、桃胶银耳糖水等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桃胶菜式营养美味
桃胶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口感又好似布丁一样顺滑易入口,所以许多人在煮饭时开始试着加入桃胶。桃胶烧肉是中国浙江地区比较普遍的农家菜之一,焖好五花肉后再放入桃胶一起同焖10至15分钟即可。还有一些普遍的家常菜,如桃胶炒豆腐、咸菜等,只要加入桃胶一起同炒便可,吃起来时还多了一种爽滑咸嫩的口感,别有一番风味。
桃胶煲汤健康新选择
煲汤对香港人而言不仅是一种味道,也是一种传统,琳琅满目的汤水,已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之一。如果在汤水里加点桃胶,更会起到很好的美容作用。最常见的鸡汤,排骨汤等等都可放入桃胶,在煲汤前先将桃胶用清水浸泡软,洗去杂质后,便可和其它食材一起放入煲汤,桃胶天然无毒,煲汤既可养颜,又可养胃,是现时不容错过的煲汤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