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77-5061-9273
夏枯草(学名:Prunella vulgaris),别称麦穗夏枯草、铁线夏枯草(云南)、铁色草(本草纲目)、乃东(本草纲目)、燕面(本草纲目)、白花草、六月干、大头花、棒槌草等,为唇形目唇形科植物。一般是在夏季采取半干燥果穗入药,但在台湾市场多见全草使用。在一般凉茶铺都有卖夏枯草饮料。主要生长于疏林、荒山、田埂及路旁,花期4-6月,果期7-10月。由于此草夏至后即枯,故有此名。
属名Prunella为林奈错误拼写Brunella,原词为德语中治疗扁桃体脓肿之意。
分布
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日本、朝鲜、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北非、欧洲及西伯利亚等地也有分布。中国大陆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及河南等地。
形态特征
夏枯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茎,节上长有须根。茎四梭形直立,绿色或紫色,多自根茎分枝,散生具节硬毛或近无毛,高约20-35厘米。叶卵状长圆形、狭卵状长圆形或卵圆形,先端钝尖,基部圆形至宽楔形,下延至叶柄成狭翅,全缘或不明显的波状齿,叶表面暗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或有时散生具节硬毛且夹有白色腺点,长约1.5-6厘米,宽约0.7-2.5厘米;叶柄长约0.5-2.5厘米。花为轮伞花序密集组成顶生的假穗状花序,长约2-4厘米,花序下方的一对苞片像叶;花苞片宽心形,先端骤尖,外面中部以下沿脉披具节硬毛,内面无毛,通常长约7毫米,宽约1.1厘米;花萼呈钟状,二唇形,上唇扁平近圆形,先端有3个不明显的短齿,中齿宽大,外面上部无毛,下部具毛,下唇2裂片狭三角状披针形,先端渐尖,缘披具有节硬毛,果时花萼闭合;花冠紫色、蓝色或红紫色,长约1.3厘米,冠筒内面近基部有短毛及鳞片状毛环,外面无毛,长约7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近圆形,稍盔状,先端微凹,背部无毛或不明显具毛,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2侧裂片较小,长圆形,反折下垂;雄蕊4枚,前对较长,上升至上唇片之下稍外露,花丝无毛略为扁平,前对先端2裂,1裂片能育有花药,另一裂片钻形,长过花药,直立或弯曲,后对花丝不育呈瘤状突出,花药2室,叉开;花柱无毛,柱头2裂相等,裂片钻形;花盘平顶,外弯;子房无毛。果为小坚果,长圆状卵形,顶端浑圆,背腹略为扁平,无毛,黄褐色,长约1.8毫米,宽约0.9毫米。
医药用途
中药学认为夏枯草性味辛、苦,性寒,归肝、胆经,无毒,全草入药。整个植株的地上部分,可治牙龈出血、咽喉疼痛、痔疮及月经过多等,及有杀菌、收敛、促进伤口愈合及降血压的作用。花穗能激活肝、胆以治疗由肝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精神紧张及结膜炎等,及具收敛作用。果穗具有散结,消肿,清火,明目的功效,可治口眼歪斜、目珠夜痛、目赤肿痛、头痛晕眩、乳痈肿痛及高血压等。
夏枯草亦为广东凉茶夏桑菊、王老吉凉茶的主要原料之一。
安全性问题
有多项研究表明夏枯草能导致不良反应。夏枯草的乙醇提取液能抑制小鼠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皮下注射可使动物胸腺、脾脏明显萎缩,肾上腺明显增大;腹腔注射可使血浆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表明夏枯草可能是一种免疫抑制剂,长期或大量服用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服用夏枯草水提物能使小鼠的血清丙氨酸基移换酶和血清天门冬氨基移换酶的值都明显升高,说明夏枯草有肝脏毒性作用。
夏枯草的最早记载
【出处】《神农本草经》。
【中药材学名】Spica Prunellae。
【科属】唇形科夏枯草属。
【别名】【异名】夕句、乃东(《本经》),燕面(《别录》),麦穗夏枯草、麦夏枯、铁线夏枯(《滇南本草》),铁色草(《纲目》),棒柱头花(《中国药植志》),大头花(《浙江中药手册》),灯笼头、羊肠菜、榔头草(《江苏植药志》),白花草(《河北药材》),胀饱草(《山东中药》),棒槌草(《中药志》),干叶叶(《陕西中药志》),锣锤草、东风、牛枯草、地枯牛、广谷草(《湖南药物志》),六月干、棒头柱(《闽东本草》)。
【基原】本品为双子叶植物唇形科 Labiatae 夏枯草 Prunella vulgaris Linn. 的干燥果穗。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本品呈棒状,略扁,长1.5~8cm,直径0.8~1.5cm,淡棕色至棕红色。全穗由数轮至10数轮宿萼与苞片组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 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内有花3 朵,花冠多已脱落,宿萼二唇形,内有小坚果4 枚,卵圆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体轻质脆,微有清香气,味淡。
以色紫褐、穗大者为佳。
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其他各省亦产。
西藏、云南尚以刚毛夏枯草的花穗及果穗同等入药。
【植物形态】Prunella vulgaris Linn.多年生草本,高13-40厘米。
茎直立,常带淡紫色,有细毛。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5-5厘米,宽1—2.5厘米,全缘或疏生锯齿。
轮伞花序顶生,呈穗状;苞片肾形,基部截形或略呈心脏形,顶端突成长尾状渐尖形,背面有粗毛;花萼唇形,前方有粗毛,后方光滑,上唇长椭圆形,3裂,两侧扩展成半披针形,下唇2裂,裂片三角形,先端渐尖;花冠紫色或白色,唇形,下部管状,上唇作风帽状,2裂,下唇平展,3裂;雄蕊4,2强,花丝顶端分叉,其中一端着生花药;子房4裂,花柱丝状。
小坚果褐色,长椭圆形,具3棱。
花期5~6月。
果期6~7月。 各地常见,生长在荒地或路旁草丛中;分布几遍全国各地。茎、叶、花序清肝,散结,利尿;治瘟病,乳痈,目痛,黄疸,淋病,高血压等症;叶可代茶。花穗含夏枯草甙,叶含金丝桃甙、芦丁。
【采制】夏季当果穗半枯时噪下,晒干。
【性味功用】 苦、辛,寒。
①清火明目:治目赤肿痛、头痛。
②清肝火、降血压:治高血压病。
③散结消肿:治瘰疬、瘿瘤、乳痈肿痛。
【成分】夏枯草每百克嫩茎叶含水分克,蛋白质2.5 克,脂肪0.7 克,碳水化合物11 克,胡萝卜素3.76 毫克,维生素B20.21 毫克,尼克酸1.2 毫克,维生素C28 毫克。
全草含三萜皂甙,其甙元是齐墩果酸,尚含游离的齐墩果酸、熊果酸、芸香甙、金丝桃甙、顺-咖啡酸、反-咖啡酸、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K、胡萝卜素、树脂、苦味质、鞣质、挥发油、生物碱、水溶性盐类(约3.5%,其中约63%是氯化钾)等。
花穗含飞燕草素和矢车菊素的花色甙、d-樟脑、d-小茴香酮、熊果酸、夏枯草甙。
叶含金丝桃甙、芦丁。
【功用主治1】
清肝、散结、利尿;治瘟病、乳痈、目痛、黄疸、淋病、高血压等症;叶可代茶。
治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瘰疬、瘿瘤、乳痈、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泪、头目眩晕、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结核、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血崩、带下。
1、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羞明畏日)。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茶汤调下。
2、赤白带下。夏枯草开花时,采来阴干,研为末。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
3、血崩。用夏枯草研为末,每服一小匙,米汤调下。
4、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用夏枯草捣烂,绞汁服一碗,极效。
5、打伤、刀伤。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
6、汗斑白点。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
7、瘰疬(不论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两,加水两杯,煎至七成,吃完饭过一段时间以后温服。体虚者,可用夏枯草煎汁熬膏服,并以膏涂患处。兼服十全大补汤加香附、贝母、远志更好。
附方:夏枯草的功用是清肝明目,用瘀消瘤,还有利尿降压的作用。民间又用它来泡茶,作清凉被动暑剂。
【功用主治2】
(1)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肿痛,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目眩(如高血压病),可配苦丁茶、野菊花。
(2)清热散结:用于乳腺炎、腮腺炎,可配柴胡、赤芍、浙贝母。
用于瘰疬(如淋巴腺结核)、瘿瘤(如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常配牡蛎、浙贝母。
①《本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
②《本草衍义补遗》:补养血脉。
③《滇南本草》: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
行肝气,开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窃、周身结核。
④《生草药性备要》:去痰消脓,治瘰疬,清上补下,去眼膜,止痛。
⑤《本草从新》:治瘰疬、鼠瘘、瘿瘤、症坚、乳痈、乳岩。
⑥《科学的民间药草》:有利尿杀菌作用。
煎剂可洗创口,治化脓性外症,洗涤阴道,治阴户及子宫粘膜炎。
⑦《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药,对淋病、子宫病有效;并能治高血压,能使血压下降。
食用历史
广东人喜欢喝凉茶,而且茶中必要放入各种中药材,如金银花、菊花等,夏枯草即是经常使用的材料。如王老吉、何其正等凉茶中,都有添加夏枯草,利用其所具有的清热的功能,达到祛除湿热、防暑降温的功效。
但,由于夏枯草是中药材,在凉茶中含量虽然比中药方剂中含量少很多,但长期大量服用之后也有副作用,会使人体对药物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药效。
王老吉凉茶引发关于夏枯草是否可以食用的争议。最后卫生部以备案为由肯定了王老吉凉茶合法,却未肯定夏枯草。这是因为缺少对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和中医文献的深入了解。
在中国,夏枯草作为食物已经有千余年历史。夏枯草最早作为食用记载见于宋代《本草衍义》,该书记载:“夏枯草……,初生嫩叶时作菜食之,须浸洗淘去苦水。”明代姚可成汇辑的《食物本草》也指出:“夏枯草,味辛苦,寒,无毒……,嫩苗渝过,浸去苦味,油盐拌之,以作菹茹,极佳美。”“极佳美”三个字表明夏枯草作为菜蔬食用在当时是十分受欢迎的。
中药化学成分
果穗含熊果酸(ursolic 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熊果酸及齐墩果酸为主要甙元的皂甙,胡萝卜甙(daucosterol),β-香树脂醇(β-mayrin)和它的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ic acid)、二十产烷酸(hexacosanic acid),二十八烷酸(octa-cosanic acid)及三十烷酸(triacontanic acid)的酯。
全草含具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酸性多粮夏枯草多糖(prunellin),还含齐墩果酸,熊果酸,齐墩果酸为甙元的皂甙,芸香甙(rutin),金丝桃甙(hyperoside),咖啡酸(caffeic acid),维生素(vitamins)C、D,D胡萝卜素(carotene),鞣质(tan-nin),和物感(alkaloids)及挥发油,其中含左旋樟脑(camphor),右旋小茴香酮(fenchone)。
地上部分含香豆精类化合物(coumarins):伞形花内酯(um-bellifrone),东犀草素(luteolin),马栗树皮素(esculetin),黄酮类化合物:木犀草素(luteolin),合模荭草素(homoorientin)又称异荭草素(isoorientin),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cinaro-side),芸香甙,金比值桃甙,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
花序含飞燕草素(delphinidin)和矢车菊素(cynidin)的糖甙,报春花素-3,5-二葡萄糖甙(hirsutidin-,5-diglucoside),槲皮素(quercitin),山柰酚(kaempferol)及挥发油,其中含右旋樟脑及石旋小茴香酮。
叶含多种脂肪酸:油酸(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raric acid)及月挂酸(lauric acid)。
药理作用
①降压作用夏枯草的水浸出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对麻醉动物有降低血压作用。
煎剂(100毫克/公斤)注射于麻醉犬,可产生显著持久的降压作用,但易产生急速耐受;如给带有皮桥的犬服夏枯草。
每日2次,每次2克/公斤,也可使血压有所下降;对肾性高血压犬,连续服药2周后,血压有中等程度之降低,停药后又恢复至原初水平。
夏枯草茎、叶、穗及全草均有降压作用,穗之作用较弱。
切断迷走神经后,夏枯草的降压作用显著减弱。
对在位及离体兔心、离体蟾蜍心脏,均见有兴奋现象,均认为降压非由于对心脏的抑制所引起。
在蟾蜍下肢灌流中,煎剂有扩张血管的作用。
在用夏枯草的总无枫盐的用量与煎剂相当时,未出现明显的降压作用,其用量相当于煎剂一倍以上时,降压程度仅及煎剂的1/4~1/6;灌胃给药,虽降压作用出现较迟,但持续却较久,故认为夏枯草的降压与其中所含的无机盐无关。
近年来有人对上述试验作了重复验证,测得夏枯草茎、叶的酊剂(30%醇)中含钾量即相当高,约83毫当量/毫升,穗中含量较少;口服对正常麻醉犬未出现明显降压作用;煎剂在除去其中无机盐后,降压作用即甚微,即夏枯草静脉注射,对麻醉动物的降压作用,不能排除其中所含的无机盐(主要是钾)的因素,故其降压成分及降压原理均有待研究。
②抗菌作用据体外初步试验,夏枯草煎剂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和葡萄球菌、链球菌有抑制作用,抗菌谱亦较广。
其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某些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些抑制作用。
对小鼠的实验性结核病,夏枯草可使肺部病变有所减轻。
③其他作用夏枯草煎剂(1:50~1:200)可使家兔离体子宫出现强直收缩。
对离体兔肠,高浓度能增强蠕动。
曾报告夏枯草煎剂能抑制小鼠S-160肿瘤及艾氏腹水癌的生长,但死亡率反较不给药组更高,故实为其毒性作用。
各家论述
①朱震亨:"《本草》言夏枯草大治瘰疬散结气。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而不言及。观其退寒热,虚者可使,若实者以行散之药佐之。外以艾灸,亦渐取效。"
②《纲目》:"黎居士《易简方》,夏枯草治目疼,用沙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盖目珠连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
③《本草通玄》:"夏枯草,补养厥阴血脉,又能疏通结气。目痛、瘰疬皆系肝症,故建神功。然久用亦防伤胃,与参、术同行,方可久服无弊。"
④《本草求真》:"夏枯草,辛苦微寒。按书所论治功,多言散结解热,能愈一切瘰疬湿痹,目珠夜痛等症,似得以寒清热之义矣。何书又言气禀纯阳,及补肝血,得毋自相矛盾平?讵知气虽寒而味则辛,凡结得辛则散,其气虽寒犹温,故云能以补血也。是以一切热郁肝经等证,得此治无不效,以其得藉解散之功耳。若属内火,治不宜用。"
⑤《重庆堂随笔》:"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结之中,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见矣。陈久者其味尤甘,入药为胜。"
⑥《本草正义》:"夏枯草之性,《本经》本言苦辛,并无寒字,孙氏问经堂本可证。而自《千金》以后,皆加一寒字于辛字之下,然此草夏至自枯,故得此名。丹溪谓其禀纯阳之气,得阴气而即死,观其主瘰疬,破癥散结,脚肿湿痹,皆以宣通泄化见长,必具有温和之气,方能消释坚凝,疏通窒滞,不当有寒凉之作用。石顽《逢原》改为苦辛温,自有至理,苦能泄降,辛能疏化,温能流通,善于宣泄肝胆木火之郁窒,而顺利气血之运行。凡凝痰结气,风寒痹着,皆其专职。"
有关夏枯草的现代研究进展
1、夏枯草促进伤口愈合和抗炎的潜力:从常规应用到临床前的科学验证
夏枯草属(Prunella L.)在世界上有9种,在土耳其有4种。夏枯草地上部分熬制的冲剂内服用于腹痛和祛痰,各部分熬制的汤剂内服或外用用于伤口愈合。本研究旨在在科学平台上研究夏枯草的创面愈合潜力。用80%的甲醇提取植株的地上部分。用正己烷和乙酸乙酯对得到的甲醇水提物进行分离,得到亚提物。采用线性切口和圆形切口创面模型研究甲醇提取物及其亚提取物对小鼠和大鼠创面的愈合作用,采用乙酸诱导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研究其抗炎作用。用活性最高的乙酸乙酯亚提取物进行分离研究。结果发现,采用多种色谱方法从其乙酸乙酯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紫外、红外、13C-NMR、1H-NMR、2D-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为木香酸甲酯、熊果酸、绿原酸、迷迭香酸甲酯和迷迭香酸乙酯。通过对透明质酸酶、胶原酶和弹性蛋白酶的抑制实验,研究了纯化合物的创面愈合机制。熊果酸、绿原酸和迷迭香酸被发现具有抗炎和愈合伤口的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夏枯草具有显著的创面愈合和抗炎活性。
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夏枯草活性成分虚拟筛选及其抗乳腺癌分子机制研究
夏枯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亚洲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包括癌症。体外研究表明夏枯草通过多种途径对乳腺癌有治疗作用。然而,生物机制的本质仍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夏枯草治疗乳腺癌的活性成分及潜在的分子机制。采用的方法包括活性成分筛选、靶标预测、GO和KEGG途径富集分析。通过分子对接实验进一步验证网络药理学结果。预测结果显示,夏枯草含有19种活性成分,AKT1、EGFR、MYC、VEGFA等31个潜在基因靶点。通过研究夏枯草的活性成分、靶基因和途径之间的关系,分析夏枯草抗乳腺癌的潜在生物学机制。网络分析表明夏枯草通过作用于肿瘤相关信号通路对乳腺癌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这为了解夏枯草的抗乳腺癌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
3、夏枯草化学及药理研究进展
对广泛分布的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全面的文献调查。三萜、甾醇、苯丙素、类黄酮、香豆素、脂肪酸、挥发油和碳水化合物以及其他一些化合物已被报道。其中许多化合物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包括降压活性、抗癌活性、降血脂活性、抗菌抗病毒活性、抗炎活性、降糖作用、保肝作用、抗肿瘤活性等。为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了丰富的天然资源和相对便宜的价格。
4、夏枯草果实穗中具有抑制甲状腺肿瘤细胞活性的五环三萜
从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果实穗中分离到5个新的三萜类化合物,包括4个熊烷类化合物(1-4)和1个齐油烷类化合物(5),以及15个已知熊烷类化合物(6-20)。通过IR、HR-ESI-MS和NMR等光谱数据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用SW579细胞株评价(1-20)的抗甲状腺癌活性。结果表明,(7-9)、(16)和(19)三种药物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25.73 ~ 71.41 μM(阳性对照为顺铂,IC50值为14.49±0.97 μM)。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其协同作用及其机制。因此,确定了四个可能的目标。
5、夏枯草总黄酮抗肝癌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夏枯草在中国少数地区的传统应用是治疗肝癌。目前主要用于甲状腺癌、喉癌、淋巴肉瘤等的治疗。然而,目前很少有关于其用于肝癌治疗的科学报道。本文研究夏枯草对肝癌的有效治疗,为夏枯草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夏枯草与治疗肝癌的制剂有关。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究夏枯草总黄酮的抗肝癌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本文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RTCA分析系统研究了夏枯草总黄酮对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H22荷瘤小鼠的肿瘤体积和重量均有明显变化。ELISA法观察肿瘤组织匀浆中细胞凋亡和自噬蛋白的表达,以及免疫血清因子的表达。采用TUNEL法观察肿瘤组织凋亡。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PI3K、Akt、mTOR、Beclin-1和LC3-I/LC3-II的表达。我们还通过免疫组化观察了Beclin-1和LC3-I/LC3-II的表达。结果发现,夏枯草总黄酮能抑制H22荷瘤小鼠SMMC-7721细胞活性,降低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和重量。HE染色显示夏枯草总黄酮对H22肿瘤的肝转移有抑制作用。夏枯草总黄酮显著增加荷瘤小鼠血清中IL-6、TNF-α、IFN-γ免疫因子的表达,增加肿瘤组织匀浆中caspase-3、caspase-9的含量。TUNEL显示干预组平均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后肿瘤组织匀浆中P62含量升高,ATG5含量降低。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组织中Beclin-1表达降低,LC3-I/LC3-II表达升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Bcl2、Beclin-1表达降低,Bax、PI3K、Akt、mTOR、LC3-I/LC3-II表达升高。因此,本文的结论是夏枯草总黄酮具有明显的抗肝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癌细胞自噬、促进肝癌细胞凋亡有关。抑制自噬可能与激活PI3K/Akt/mTOR通路有关。
6、通过血浆药物化学结合药效学实验和UPLC-MS/MS分析筛选夏枯草中抗失眠成分
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 P. vulgaris)是唇形科的一种药用植物,其干穗在中国被称为夏枯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具有清肝熄火、明目、散瘤消肿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夏枯草具有免疫调节、抗病毒、抗菌、抗失眠等多种药理活性。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证明夏枯草是否具有抗失眠的作用。然而,这种抗失眠作用的药效学物质基础尚不清楚。最后本研究的目的是鉴定引起夏枯草抗失眠作用的活性成分,并评价其抗失眠作用。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结合药理学实验、化学成分提取富集、血浆药物化学等方法筛选夏枯草抗失眠成分的方法。首先采用药效学示踪法筛选出乙醇提取物的有效洗脱部位,然后采用UPLC-MS/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析。再次,采用药效学示踪法和硅胶柱层析法筛选70%乙醇洗脱部位的活性部位,并采用UPLC-MS/MS对其体内外活性成分进行鉴定。最后,通过体内和体外成分的比较,筛选出夏枯草抗失眠成分,并对三种潜在生物活性成分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70%乙醇洗脱后的大孔吸附树脂柱具有较好的抗失眠作用,共鉴定或初步鉴定出55个化合物。初步鉴定了70%乙醇洗脱活性部位的9个化合物(体外实验)和12个化合物(体内实验)。其中,芒果苷、迷迭香酸和丹参黄酮类化合物为夏枯草的原型成分,提示这3种化合物可能在夏枯草的抗失眠活性中起关键作用。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三种化合物均显著缩短戊巴比妥钠所致睡眠潜伏期,延长戊巴比妥钠所致睡眠时间。结论:本研究明确了芒果苷、迷迭香酸和丹参黄酮类化合物是夏枯草抗失眠的有效成分。这是首次对夏枯草抗失眠活性成分的筛选研究。夏枯草的三种化合物可能有助于开发一种或多种药物来预防或治疗失眠。建议进一步研究其抗失眠作用机制。
7、夏枯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综述
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PV)是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韩国、日本和中国等东北亚国家。据报道,通过体外或体内研究,它显示出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微生物、抗癌和抗炎症。迄今为止,从黄檀中分离出约200种化合物,其中大部分为三萜、甾醇和类黄酮,其次为香豆素、苯丙素、多糖和挥发油。本文对夏枯草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展望了夏枯草作为未来药用植物的潜力。虽然夏枯草植物的一些化学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已经被研究,但其中许多生物活性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提高其作为药用植物的声誉。
8、生物检测引导下从夏枯草中分离抗刀豆蛋白a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阿贝肽型二萜
夏枯草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食用中药材。本研究采用免疫抑制生物检测导向的分离方法,从该植物中分离到两种新的阿比坦型二萜类化合物:阿比醌A(1)和B(2)。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单晶x射线晶体学和电子圆二色性计算明确了它们的结构。化合物1和2具有环己-2-烯-1,4-二酮结构,这在枞烷二萜中是不常见的。同时,abitoquinone A(1)能抑制刀豆蛋白A (Con A)诱导的小鼠脾细胞增殖,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在Con a攻毒小鼠中,预注射1可显著改善肝损伤。此外,abitoquinone A(1)对抗cd3 /抗cd28单克隆抗体诱导的小鼠脾细胞和人T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9、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的夏枯草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作用机制研究
夏枯草(Prunella vulagaris L)在肿瘤和炎症治疗中的作用已被广泛证实。我们发现夏枯草的某些信号通路也可以调节糖尿病和高血压,因此我们决定研究夏枯草的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和信号通路,探索夏枯草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DH)的“多靶点、多通路”分子机制。本文主要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和中国知网(CNKI)对夏枯草相关成分及作用靶点进行筛选。利用OMIM(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和GeneCards (human gene database)搜索DH相关靶标。使用Cytoscape_v3.7.2插件绘制“基因-药物-疾病”关系图。通过STRING平台扩增靶标,通过STRING在线分析平台和Cytoscape_v3.7.2插件获得相互作用靶标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关系(PPI)网络。最后在David和Metascape平台上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研究协同作用靶点。结果从夏枯草中鉴定出11个有效成分、41个关键靶点和16个重要信号通路。夏枯草对DH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山萘酚等,潜在作用靶点为IL-6、INS等,信号通路有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它参与细胞增殖、凋亡、炎症反应等生物学过程。因此,本文的结论是:夏枯草抗DH的主要分子机制是甾醇和黄酮类化合物通过影响TNF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MAPK通路、IL-6、INS等PI3K-Akt通路相关靶点发挥积极作用。
10夏枯草活性成分及其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降糖、镇痛作用
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唇形科)是一种传统的用于糖尿病治疗的草本植物,具有免疫调节活性。在这项研究中,在四氧嘧啶诱导的1型糖尿病(T1D)小鼠模型中,评估了夏枯草的急性和亚慢性抗糖尿病、体内抗氧化和抗伤害感受作用。通过生物引导分离、纯化、RP-HPLC、1H和13C NMR对夏枯草降糖、镇痛效应的有效成分进行了鉴定。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结果显示,夏枯草中分别含有迷迭香酸(RA) 4.5%,咖啡酸(CA) 9.8%,对香豆酸(pCA) 11.6%。生物引导分离结果表明,夏枯草的大部分活性部位富含咖啡酸,故命名为富咖啡酸部位(CARF)。反相高效液相色谱、1H和13C NMR实验表明,CARF含有咖啡酸(93.4%)和迷迭香酸(6.6%)。富咖啡酸部位(CARF)具有降低血糖水平,改善体内氧化应激的功效。与夏枯草及等量的咖啡酸或迷迭香酸相比,糖水解酶(α -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和HbA1c水平的降低更显著(p≤0.05)。在较长时间内,富咖啡酸部位(CARF)显著(p≤0.05)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改善热痛觉过敏和触觉异常疼痛,显著(p≤0.05)高于夏枯草和等量的咖啡酸或迷迭香酸。此外,测试的化合物具有恢复脂质过氧化水平的潜力。因此,富咖啡酸部位(CARF)和夏枯草观察到血清胰岛素升高,α -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衰减,它们的抗氧化潜能可能是它们抗糖尿病和抗伤害性的原因。综上所述,从夏枯草中分离出的富咖啡酸部位(CARF)可能是一种改善T1D及相关并发症的潜在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 Esra Küpeli Akkol, Gülin Renda, Mert İlhan, Nurdan Yazıcı Bektaş, Wound healing acceleration and anti-inflammatory potential of Prunella vulgaris L.: From conventional use to preclinical scientific verification,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Volume 295, 2022, 115411,https://doi.org/10.1016/j.jep.2022.115411.
[2] Zhang, X., Shen, T., Zhou, X. et al. Network pharmacology based virtual screening of active constituents of Prunella vulgaris L. 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against breast cancer. Sci Rep 10, 15730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72797-8.
[3] Meng, G., Wang, M., Zhang, K., Guo, Z., & Shi, J. (2014).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 of Prunella vulgaris Species.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01, 1-19.
[4] Xiu-Qin Zheng, Lei-Xin Song, Zhu-Zhen Han, Ying-Bo Yang, Yi Zhang, Li-Hua Gu, Li Yang, Gui-Xin Chou, Zheng-Tao Wang,Pentacyclic triterpenoids from spikes of Prunella vulgaris L. with thyroid tumour cell cytostatic bioactivities,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2022, https://doi.org/10.1080/14786419.2021.2024532.
[5] Ya-gang Song, Le Kang, Shuo Tian, Lin-lin Cui, Yan Li, Ming Bai, Xiao-yan Fang, Li-hua Cao, Kimberly Coleman, Ming-san Miao, Study on the anti-hepatocarcinoma effect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Prunella vulgaris total flavonoid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Volume 273, 2021, 113891, https://doi.org/10.1016/j.jep.2021.113891.
[6] Tian-feng Lin, Jun-na Qiu, Shuang Zhang, Yan Zhang, Yu Zhang, Meng Sun, Jin-hua Zhang, Bin Liu, Fa-feng Cheng, Yan-yan Jiang, Screening out the anti-insomnia components from Prunella vulgaris L. based on plasma pharmacochemistry combined with pharmacodynamic experiments and UPLC-MS/MS analysi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Volume 279, 2021, 114373, https://doi.org/10.1016/j.jep.2021.114373.
[7] Wang, S., Wang, X., Dai, Y., Ma, M., Rahman, K., Nian, H., & Zhang, H. (2019). Prunella vulgari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25 3, 359-369 .
[8] Yunfang Cao, Xiaosheng Tan, Ali Adhab Al Chnani, Pengkun Li, Zhengyi Shi, Hao Feng, Lingjuan Sun, Qiangbing Xia, Xi Yang, Yulin Duan, Yi Guo, Gang Chen*, Changxing Qi*, and Yonghui Zhang*. Bioassay-Guided Isolation of an Abetiane-Type Diterpenoid from Prunella vulgaris That Protects against Concanavalin A-Induced Autoimmune Hepatitis. J. Nat. Prod. 2021, 84, 8, 2189–2199.
[9] Xinyi Jiao, Haiying Liu, Qinan Lu, Yu Wang, Yue Zhao, Xuemei Liu, Fang Liu, Yaoyao Zuo, Wenbo Wang, Yujie Li,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Prunella Vulgaris L on Diabetes Mellitus Complicated with Hypertension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Analyses", Journal of Diabetes Research, vol. 2021, Article ID 9949302, 14 pages, 2021. https://doi.org/10.1155/2021/9949302
[10] K. Raafat, M. Wurglics, M. Schubert-Zsilavecz, Prunella vulgaris L. active components and their hypoglycemic and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in alloxan-induced diabetic mice,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Volume 84, 2016, Pages 1008-1018, https://doi.org/10.1016/j.biopha.2016.0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