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77-5061-9273
摇曳生香,是法兰西女郎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环球》(GlobeMagazine)记者对香水最初的感受来自大学时的法语外教。这位法兰西女郎走进教室时总带来一阵芬香,春天是花香,夏天仿若带着大海的气息,秋天偶用果香,冬天则是松柏木香,仿佛把四季喷洒在了身上,令同学们纷纷感慨香水之奇妙。
后来结识的法国朋友中,无论男女老少,多数都有使用香水的习惯。偶尔与个个都飘香的朋友们小聚,倘若自己没有喷香水,感觉会有点尴尬,仿佛少穿了件衣服。
曾有一位中国朋友告诉记者,她去法国朋友家参加聚会时忘记喷香水,临时拿起朋友桌上的香水“补香”,不承想法国朋友顿时面露不悦:“这样你就和我‘撞香’了啊!”
看来,“撞香”的严重程度不亚于“撞衫”。
拯救了宫廷中的嗅觉世界
法国香水业能有今日之地位,第一功臣当属亨利二世的妻子凯瑟琳·德·梅第奇皇后。1533年,这位出身佛罗伦萨名门的皇后来到法国皇室,同时也带来了她最喜爱的制香师。
彼时,佛罗伦萨是香水之都,而在巴黎香水文化并未盛行。在凯瑟琳的推动下,法国皇室贵族开始流行使用香水。据载,当时法国人并没有洗澡的习惯,难免体臭熏天,凯瑟琳简直立下了“丰功伟绩”,是她拯救了宫廷中的嗅觉世界。
在17世纪路易十四时期,“太阳王”本人钟爱各式香水,使用频繁,即便他一生洗澡的次数屈指可数,也有“香王”之称。
法国君王对香水的追逐甚至一度达到无节制的状态,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拿破仑一世。这位君主一个月的古龙水消耗量是40升,平均下来每天用将近7瓶200毫升装的古龙水。传说他在前线作战时,每逢上战场前还会喝上几滴古龙水。
在19世纪,对香水业发展功不可没的是欧仁妮皇后,这位皇后以美貌和时尚著称,她迷恋香水,说服丈夫拿破仑三世大力发展香水业,从而也促进了香水产业的形成。
由于手工制香成本高昂,香水最初离民众生活遥远。不过从1830年代起,香水逐步开始工业化发展,逐渐形成产业,为香水的普及创造了条件。
法国香水产业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14年法国香水和化妆品年营业额达到了250亿欧元,并占据25%的国际市场份额。
“鼻子”的天赋和勤奋
几乎每一款香水都有自己的名字,有些成为经典为大众所熟知,但鲜有人知道手中这一瓶瓶香水背后“鼻子”的名字。
“鼻子”是制香师的别称,成为“鼻子”并非易事,既要对气味敏感,也需经历长期的专业学习和培训,方能开始研制香水。据了解,全世界的“鼻子”不超过500人,作为香水大国法国的制香师则不足百人。
“鼻子”到底需要记住多少种气味?可供制香师们选择的原材料约有1500种,而供一位制香师日常使用的约有三四百种。日常使用的概念是指,必须能记住每一种气味,以及其中细微区别。
迈琳·阿尔朗是一位年轻的“鼻子”,30岁左右。这位天生的“鼻子”在大学选择了香水方向的化学专业,打下制香基础。
她介绍说,法国的香水制作培训体系相对成熟,数所大学开设相关专业且还有专门院校,一些老牌香水公司也设有内部培训学校。
不过在阿尔朗看来,对制香师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实践。在不同公司实习后,2010年她开始作为助理制香师工作。
从业7年,年轻的“鼻子”感慨说,制作香水没有奇迹和秘诀,靠的是制香师日复一日的自我训练,寻找灵感。
“只愿流露一缕隐秘的踪迹”
在制香师看来,香水的流行趋势与当下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香水的选择背后是文化的属性。
随着中国香水市场不断扩大,中国顾客的香水品位也变得有迹可循。某跨国香水公司中国市场负责人解释说,中国顾客青睐相对淡雅清新一些的气味,柑橘香调、绿香调、花香调、透明香调相对受欢迎,尤其是中国女性香水消费者喜欢清新柔和的感觉;反之,浓烈一些的美食香、甜香不太受欢迎,而动物香、香料香、木头香则很难打开中国市场。
对于中国顾客的选择,法国专业人士认为,香水在中国的使用仍是隐秘和微妙的,并且力求低调。
阿尔朗认为,香水最内在的本质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但是对中国顾客而言,香水似乎是第二层皮肤,尤其是中国女性,“用微妙的方式绕开了香水内在的本质”。
“可能在亚洲或中国文化中,内在的事情不适合主动呈现,只愿流露一缕隐秘的踪迹吧。”她说。